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经是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起始经脉,其起始穴是气血在体表经脉循行的起点,然而肺经起始穴的临床研究并不多见,这与肺经起始穴的争议不无关系。对于云门、中府何者为肺经起始穴的争论,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穴起中府"之说始于《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认为,手太阴肺经经气从云门穴发出,肺经起始穴应为云门穴。从穴位名称分析,肺气从云门进入经络,汇入中府并在中府聚集,云门应在中府之前,则气血出于云门,止于期门,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从经脉走势角度来看,穴起云门则经脉循行流畅,无须周折。因此,云门穴作为肺经的起始穴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
奇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奇穴的源流、奇穴与经络、奇穴与奇输、奇穴中的组合穴、针灸区域疗法与奇穴等五个方面对奇穴进行了探讨,认为最早将奇穴归纳成类者为《针灸资生经》;奇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联系;《内经》中的奇输并非奇穴的本来名称;组合穴不应归属于奇穴之中;区域疗法之腧穴与传统奇穴差别很大,应另外归类。  相似文献   

3.
经脉的穴组和组合穴是指在同一条经脉上的1~3寸之间分布的2~3个神经、血管、肌肉相同,主治功能相似的穴位,胸腹背部的同结段腧穴亦有类似分布.通过对经脉的某一段或某一局部邻近腧穴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把此类腧穴定为穴组和组合穴,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穴位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繁荣  赵凌 《天津中医药》2014,31(10):577-58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笔者结合我科的临床实践——尺泽穴行苍龟探穴法治疗腰痛及研习有关文献,阐述了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治疗腰痛的理论依据。认为尺泽穴不仅是针灸治疗腰痛的有效穴,而且在该穴运用古代针法“苍龟探穴”治疗各种腰痛,特别是慢性腰痛急发和挫闪腰痛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和为优化针灸治疗腰痛方案提供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多样化,以至于对于经穴与非经穴是否存在差异和经穴是否存在特异性产生争议。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国内外在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为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脐周四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脐周四穴包括任脉之水分、阴交二穴及肾经之肓俞共四穴。此四穴毗邻先天之根蒂——脐(神阙穴).具有其特殊功效。壮元益肾、滋阴养血功效显著。笔者临床上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每用此四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奇穴刍议     
奇穴,指十四经穴外,有穴名、有固定位置的经验效穴。长期以来,历代针灸研究多注重于经穴的研究,而对于数倍于经穴的奇穴却缺少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整理。由于学术管理和监督不善,甚至达到全身无处不穴的境地。一些权威的针灸作对奇穴均采取极其谨慎的态度,以致奇穴的功效未能  相似文献   

9.
针剌外关穴与外关配伍非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 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非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同时,运用GE 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非穴,对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桥脑、小脑等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其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针刺外关穴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几率高于针刺外关穴配伍非穴(P<0.05),并有趋势表明,针刺外关穴还能较为集中地激活左侧顶叶、右侧额叶、颞叶.[结论]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外关穴与非穴的配伍关系,不是简单的1+0=1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夹脊穴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名为夹脊穴的4穴及与之相混淆的肘椎穴进行了辨析,阐述了各穴的出处、定位、主治的区别,提出针灸工具书、教科书等应规范腧穴的名称及定位,以免在交流时造成概念及应用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原络配穴是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的配穴方法,在络穴的配伍规律中最为多见,也是重要而常用的配穴法,从古至今,一直为针灸医生所钟爱。从知网中检索原络配穴,共检出82条结果,经过筛选,涉及临床经验和研究的共27篇。按系统疾病进行分析,发现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均有应用报道。其中对血管性痴呆、中风后语言功能障碍、动脉硬化性脑病,这种常见的临床上难以治疗的老年病疗效显著,且简便易行。缺少对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报道。望广大同道,在内分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实践中进行总结报道。以丰富中医针灸的内容,使中医学宝库的内涵更为充实。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开窍利咽组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均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开窍利咽组穴、辨证取穴及咽后壁点刺疗法,对照组给予项针加咽后壁点刺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给予洼田饮水试验、大西幸子言语功能状态分级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大西幸子言语功能状态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窍利咽组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假性球麻痹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对大肠腑病时何种配穴更为有效,为临床治疗大肠腑病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32只Wistar鼠完全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天枢上巨虚组、天枢大肠俞组,对其结组织肠损伤进行评分、检测其血清NO、MDA含量的变化。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O、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O、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天枢大肠俞组比较,天枢上巨虚组血清NO、MDA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对大肠腑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以合募配穴效应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电针与肌肉注射强痛定缓解肾绞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1例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6例)和药物组(25例),电针组针刺采用电针肾经膀胱经郄穴水泉、金门及相关募穴京门、中极;药物组于患侧臀部一次性肌注强痛定100 mg。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F-MPQ)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电针组愈显率为69.2%(18/26),优于药物组的44.0%(11/25)(P<0.05)。两组治疗后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SF-MPQ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电针组治疗10 min、30 min后以上评分较药物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电针组完全缓解时间[(131.19±152.12)min] 明显短于药物组[(184.29±84.04)min,P<0.05]。电针组在24 h内肾绞痛复发率为8.0%(2/25),略低于药物组的31.6%(6/1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肾经膀胱经郄穴及相关募穴与肌注强痛定均能有效缓解肾绞痛,但电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参照现代医学的处方原则,以多种传统的针灸处方选穴配穴方法为基础,把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归纳为对证配穴、对因配穴、辅助配穴三方面,并结合临床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求俞、募穴与其相应脏腑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 :选取大鼠的 1 0对俞募穴及 4个非穴点为实验用穴 ,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 :各俞募穴组及与脏腑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非穴点组分别在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 :①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脏腑和体表的神经元 ,不仅使牵涉痛的机制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而且揭示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入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②为临床应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③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的现代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2005~2011年期间应用耳穴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概况.耳穴治疗偏头痛多选用神门、交感、肝、胆、枕、颞、额、皮质下、内分泌、心、耳尖等穴位,治疗方法有单纯耳穴贴压或埋针法、体针配合耳穴法、耳穴配合中药内服、耳穴配合刮痧、耳穴综合疗法等多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研究层次较低,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等.  相似文献   

19.
十四经穴中共有22个以"门"字命名的穴位。"门"是脏腑经络气血通行内外的门户要道,所以"门穴"对人体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十四经分布于头面及胸腹部11个"门穴"的分析,得出这些"门穴"对特定的疾病有着特殊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合募配穴"两种针刺配穴法治疗大肠腑病的效应差异,探讨"合治内府"之"合"的含义。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曲池天枢组、天枢上巨虚组、天枢大肠俞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6明显升高,IL-1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IL-6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曲池天枢组比较,其它治疗组IL-6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天枢大肠俞组与天枢上巨虚组比较,IL-6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治疗组对UC大鼠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天枢配上巨虚组效果最佳,即下合穴配募穴治疗大肠腑病的效应优于俞募配穴及上合穴配募穴;"合治内府"之合穴应指"下合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