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晓红 《国医论坛》1999,14(3):17-18
认为《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中的“肾燥”当为肾阳气不足,阳不化阴,气不化津之肾阴凝结证,常表现为机体的旱涝不一。如患此证,当急食辛味药,采用辛润法治疗,以使机体的旱涝得以调润。  相似文献   

2.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系《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之一。何谓肾燥?辛味药何以能润?这是一向有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凡燥证,则有内、外之分,肾燥乃属内  相似文献   

3.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4.
<正> 《内经》试题选[题一]如何理解“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答: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肾具水火二气,水火既济,始能蒸发津液,润泽周身。若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而成燥象,则须用辛味的药通阳化气,使水火得济,津液输布,润泽周身。  相似文献   

5.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正> 贺老年逾古稀,临证五十余载,医疗经验丰富,尤长于内科杂症。现将我们跟师学习中采撷的一部分医话整理于后。虽片言只语,亦可窥贺老辨证立法之一斑。脾既恶湿亦不喜燥许多中医书中经常引用“脾喜燥恶湿”,这句话不够全面。它只强调了湿胜伤脾阳而忽略了脾燥伤阴的一面,所以,燥和湿都是异常现象。古人喻脾属土,《内经》并有“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素问·五运行  相似文献   

7.
辛润辨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历有争论。笔者兹析于下。一、理论辨析“燥者润之”,此为常理。然何“食辛以润之”呢?张介宾《类经》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可谓深得经旨。将辛润理论作为一种治法来理解,指的是对某些燥证用辛味药治疗,其机理  相似文献   

8.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9.
王中琳 《中医药学刊》2004,22(2):342-343
“辛能润燥”之说滥觞于《内经》,为后世医家所阐发,古今多指干姜、细辛、半夏、菟丝子之治水行停滞、津液不布的燥证而言。笔者认为,是说尚有罅漏,盖辛药广众。岂可以寥寥数味概之,且燥证亦非一因所成,尚有外感燥淫所致的外燥,脏腑津液亏乏失濡及痰饮瘀血阻滞正津敷布所形成的内燥。笔者于学习先贤制方用药规律中发  相似文献   

10.
"肾实证"分类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实证,肇见于《内经》,但自宋以降多主张“肾无实证”论。肾实证不仅客观存在,并且可以分为六大证型:肾实证,乃由肾邪气壅盛或郁滞所致;肾热证,可分为肾实热证及肾湿热证两型;肾寒证,分为肾实寒证和肾寒湿证两型;肾风证,由风邪入中肾或其经络所致;肾水证,指肾或肾经脉为水所困;肾石证,肾中有热,水结成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