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后凸成形术对椎体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取青壮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为L1~L2,建立L1~L2的三维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unit,FSU)的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过程在L2椎体中置入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手术前后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应力和应变的变化。结果:骨水泥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极小,但治疗节段椎体增强区域的应力增加和应力分布变化明显。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骨水泥能增强治疗节段的总体强度和刚度水平,有利于椎体功能的重建。但随后的邻近椎体骨折可能归因于潜在的病因学(骨质疏松)而不是外科手术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对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L3-5正常模型、轻度退变模型与中度退变模型模拟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假定椎间盘突出发生于L4椎间盘左后方,行右侧手法操作。分析3个模型中L4椎间盘左后方的应力与位移。结果:手法作用下,L4椎间盘左后方发生向前的应力与位移,退变模型的应力与位移值小于正常模型,最小值见于中度退变模型;自正常模型至轻度与中度退变模型,位移值分别降低36%和59%,应力值降低22.3%和45.2%。结论:腰椎退变影响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退变越重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脊柱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在本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213例,随访3~24个月,将发生椎体再骨折的22例作为再骨折组,另191例随访期未发生新鲜骨折病例为未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骨质疏松治疗情况及骨密度T值、骨水泥渗漏情况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骨密度T值改善情况、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4项指标为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量指数、骨质疏松治疗情况、骨密度T值改善情况、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可能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退变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行性变及继发病变 ,如椎间隙变窄、脊柱节段不稳、骨赘形成、腰痛、椎间盘突出等。治疗上目前主要采用卧床休息、药物疗法、脊柱手法、牵引、椎间盘切除术及椎体融合术等方法。但这些疗法主要解决的是临床症状 ,并没有延缓或阻止椎间盘退变 ;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 ,但复发率高 ,且术后椎间盘退变加速 ,增加脊柱不稳 ,导致脊柱生物力学功能异常 ;椎体融合术的应用虽然增加了脊柱的力学稳定 ,但同时导致了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的丢失 ,继发邻近椎间盘退变〔1〕。因此 ,研究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的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的压缩性骨折首次行单节段椎体PVP/PKP治疗的患者452例,根据术后非手术椎体是否再发骨折分为骨折组(64例)和非骨折组(388例)。通过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局部后凸纠正角度、手术方式、手术椎体节段、有无骨水泥外渗、围手术期有无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的统计,探讨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在骨水泥外渗发生率、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药物使用率方面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1),骨折组在术后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纠正角度方面大于非骨折组(P0.05)。结论:骨水泥外渗、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纠正过度、围手术期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均明显提高PVP/PK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对颈椎主要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无颈部病变的健康志愿者,采用GE 64层螺旋CT机对该志愿者进行层厚0.625 mm的螺旋扫描及断层图像处理,扫描范围为颅底至C 7椎体下缘。基于CT扫描数据,应用三维有限元建模处理软件建立正常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基于建立的正常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各特定节段椎体分别进行平移运动(位移1.5 mm,不超过椎间盘1/4),模拟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获得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Abaqus6.10有限元分析软件观察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对椎动脉、脊髓、关节突关节、椎间盘等颈椎主要结构应力的影响。结果:①正常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正常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涉及744628个单元、248212个节点;模型外观逼真,包含了颈椎椎体、椎板、棘突、横突、关节突、椎间盘、椎动脉、脊髓、韧带等重要解剖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活动度,其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活动度与经典文献报道的数据基本一致。②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对颈椎主要结构应力的影响。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会对椎动脉、脊髓、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的应力产生影响。C 2平移错缝时椎动脉增加的应力最大(42.81 Pa),C 6次之(30.62 Pa),C 5最小(21.19 Pa)。C 6平移错缝时脊髓增加的应力最大(32.12 Pa),C 5次之(30.46 Pa),C 1最小(5.59 Pa)。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会对其上、下位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的应力产生影响,其下位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大于上位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结论:颈椎单节椎体平移错缝后,椎动脉、脊髓、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等颈椎主要结构的应力均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OVCFs)椎体内分布状态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关系。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胸12椎体正常(无骨折)、上部、中部、下部OVCFs志愿者各1例,基于志愿者CT、MRI影像资料构建胸12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力学检测。结果:各个自由度活动下三组不同类型骨折模型骨折椎体应力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胸12椎体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入4mL骨水泥后各个自由度活动强化椎体应力值和强化椎体骨折端最大位移值均大于注入2 m L骨水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在OVCFs椎体内分布不同,其生物力学性能也不一致,骨水泥注入2mL时,生物力学性能优于骨水泥注入4m 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采用PVP治疗的22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PV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骨折椎体数量、术前椎体骨密度降低值、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和再骨折发生时间。结果:再骨折组31例,未再骨折组194例。再骨折组邻近椎体再骨折时间为PVP术后10 d至48个月,中位数13个月。再骨折组男8例、女23例,未再骨折组男39例、女155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0.679)。再骨折组初次骨折椎体数量3椎27例、≥3椎4例,未再骨折组初次骨折椎体数量3椎183例、≥3椎11例;2组患者初次骨折椎体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5,P=0.266)。2组患者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9±1.45)m L,(4.97±1.06)m L,t=0.624,P=0.542]。再骨折组的患者年龄大于未再骨折组[(75.34±4.79)岁,(72.59±6.67)岁,t=1.216,P=0.000],术前椎体骨密度降低值大于未再骨折组[(2.92±0.25)SD,(2.75±0.38)SD,t=1.127,P=0.031]。再骨折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12例,未再骨折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15例,再骨折组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高于未再骨折组(χ~2=21.444,P=0.000)。结论:高龄、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及椎体骨密度降低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主要是在腰椎退变的基础上发生椎间盘向后突出,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后椎间隙高度降低,影响椎间盘纤维环张力,前、后纵韧带松弛,影响关节突关节的负荷承受的应力及关节突关节的稳定性,容易造成腰椎不稳。作者自21300—21304年应用椎体间融合器(Cage)融合,加入钉棒系统固定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间不稳定3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牵引角度治疗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力学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牵引角度下颈椎的不同生物力学过程,探讨最佳的颈椎牵引角度.方法:通过建立精确的颈椎(C4/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10°、后伸10°位对颈椎施加相同的力学牵引载荷,得出颈椎体、椎间盘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屈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边的后外侧神经根出口位置,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的后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后伸10°位牵引,椎体和椎间盘的受力主要集中在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处,椎间盘的位移主要产生在椎体前缘位置,尤其以C4/5椎间盘位移明显.结论:前屈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神经根的刺激,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后伸10°位牵引,有利于改善对两侧椎动脉的刺激,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术中护理的配合。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眷柱疾病,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术前配合检查,术中密切配合,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术后护理等系统的措施。结果:术后1~2h疼痛明显缓解,有术前的VAS平均疼痛评分6.4±2.1下降为术后的1.8±1.3。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是治疗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它疗效可靠,微创,不需开刀,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易于接受,而细致周到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对腰椎退行性变固定的效果。方法:对23例腰椎退行性变行后路减压、椎5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5个月,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联合椎日根钉内固定治疗后症状改善,优良率91.3%,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良好。结论:椎体间髂骨植骨联合椎日根钉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腰椎不稳的理想材料及方法,该手术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_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8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臂X线机监视下,经皮向病变的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同时做好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8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100%,没有出现肺栓塞、骨髓压迫、神经根受损并发症.结论:骨水泥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护理应重视患者并发症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占位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确诊为椎管占住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植骨技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X线片、CT显示复住、固定良好。椎体内、外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s角由术前10°~25°恢复到术后7°~1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0%恢复到术后的90%。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于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管椎体压缩严重程度均应早期手术。因为通过手术可以维持脊柱三维空间结构,通过对伤椎植骨减轻椎管占位现象,后路手术近路,保留了脊柱后路结构,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由于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而大量应用于临床。2009-2010年我们采用该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病原因及诱发因素并实施护理干预。方法 :对 6 8例 6 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 ,询问并记录其一般资料及发病时的状况。结果 :本组骨折女性占 6 6 18% ,男性占33 82 %。室内外活动时跌倒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护理人员应针对骨折的发病原因及致伤因素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减少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5年内我科因髋部骨折入院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情况,降低骨折预期发生风险的目的。方法:将2005年1月-2009年12月所有因髋部骨折入院的患者,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的比率进行分析,研究随着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比率的提高,骨折预期风险的变化。结果:随着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比率的提高,骨折预期发生风险显著降低。结论: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降低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方法:对60例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6周后对比两组血清骨性碱磷酶(BAL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骨形成生化指标变化以及骨强度(SOS)治疗情况,6周、12周后在X线下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6周后BALP、PICP、BG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2周后治疗组骨折愈合占97%,对照组骨折愈合占7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方剂对骨质疏松骨折骨痂生长,促进骨形成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P物质不参与皮层SII区对丘脑中央中核的下行调节(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晓彤  邓颖 《针刺研究》1993,18(3):213-214
<正> 许多研究表明,脑内 P 物质参与针刺镇痛过程;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Ⅱ)参与对丘脑中央中核伤害性反应和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调节。为了探讨 P 物质是否参与大脑皮层SⅡ区对丘脑的下行调节,本实验观察了电刺激猫 SⅡ区和电针穴位对丘脑中央中核灌流液中 P 物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用成年猫,体重1.6~4.1公斤,雌雄不拘。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电针组和 SⅡ区电刺激组,每组分别为10、15和12只。用戊巴比妥钠(40毫克/公斤)麻醉,行开颅术。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