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后世医家争论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桂枝、芍药的去留问题上,各家见解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比较,认为去桂用芍即原文的用法较为允当,现辨析如下。对于桂枝、芍药的去留问题,主要有以下6种观点:一是主张去桂,支持的医家有方有执、许宏、柯韵伯、陈修园、唐容川、徐灵胎、王肯堂、冯世纶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论》第28条载:"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条文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总体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病机之争,即有无表证;二是方药加减之争,即"去桂"还是"去芍"。这两种争议孰是孰非,笔者愿提出如下拙见。1本条文无表证本条文有无表证,历来争论不休,成无己[1]、吴谦[2]等认为本条文有表证,其根据是条文中有"仍头  相似文献   

4.
胡俊霞  孙敬青 《北京中医》2006,25(10):596-598
《伤寒论》所载方剂大多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但也有个别条文,学术界纷争不息。如《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是自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学术界至今未得其解的问题。现将历代医家、注释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胡俊霞  孙敬青 《北京中医药》2006,25(10):596-598
<伤寒论>所载方剂大多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但也有个别条文,学术界纷争不息.如<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是自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学术界至今未得其解的问题.现将历代医家、注释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28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文作者认为,历代医家对此条多曲说谬解,盖与不明条文中一“仍”字及“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二症状之意义有关,指出此条“仍”字应作“即”解,“头项强痛”等症,为“服桂枝汤,或下之”之后出现,并非即是表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的机理应责之水气内阻,亦并非风寒郁于太阳之表所出现者。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微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治文 《中医研究》2011,24(5):15-17
《伤寒论》太阳篇第28条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此条的诠释,诸多注家不尽一致。迄今,理论上的认识并未  相似文献   

8.
因为《伤寒论》辨证、立法、组方、用药精确严谨,正如清代医家陈修园谓其:“字字皆法”、“非此方不能以治此病,非此药不可以名此方”,所以只有对《伤寒论》理解准确,用药准确,才能收到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郭华教授认为仲景用药严谨,遵从原著精神,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枝正确。《伤寒论》第12至第30条是仲景论述桂枝汤的症状鉴别及加减应用,第28条亦出现类似太阳中风证症状,但病机为水饮外溢太阳经脉,水饮结而不开,桂枝的应用不利于水饮向下走之势,故不应当用气味俱轻走表之桂枝发汗。保留芍药酸收经脉之水饮,使水饮向机体内下走,引水归渠,再通过白术、茯苓运转脾气、通利水道,使水饮从小便而出。引水归渠、健脾利水是本方的治法特色,陈修园评价本方治疗水饮方法为“立法新”。本文列举郭师运用此方的案例一则,从临床实践角度证实本方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本条的理解,历代注家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本方汤证有无表邪,治疗用药是“去桂”还是“去芍”,以及为什么“去桂”等。近年来,伤寒学家或国内较有影响的注  相似文献   

11.
王苗  周铭心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1-1294,1301
选取明代赵开美宋刻本《伤寒论》,从中选取其汤剂方剂88首,采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判定各方之君药,测算其君药指数,分析其性味、归经特点,同时对比所判定君药与古代医家所认定君药的符合程度。其中有1味君药者79首,2味君药者9首,共97味君药,去除重复后共得充当君药药物31味。君药指数统计,豆豉(0.80)最大,其次为赤石脂、麻黄、柴胡、半夏等。本文判定君药与文献既定君药符合率为76.9%。君药与非君药特性比较,君药之温药大于非君药,而其寒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辛味药大于非君药,而其甘味药小于非君药;君药之归脾胃膀胱肾经者大于非君药。  相似文献   

12.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新慧 《河南中医》2012,32(8):949-951
《伤寒论》中所述蓄血证或发于太阳病阶段,或发于阳明病阶段,均因外邪化热入里,与血互结而成.临证时可将蓄血证分为太阳蓄血轻证、太阳蓄血重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轻证者,治疗当先解表,表邪外散后再用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太阳蓄血重证者,当先治里,用抵当汤破血逐瘀,通下瘀热;阳明蓄血证的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方用抵当汤破血逐瘀.  相似文献   

14.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否定分析思维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逻辑学角度对《伤寒论》在疾病辨证论治中富含的否定分析思维从三方面举例剖析:从不能用某方某法治疗,推断辨治用意;从不出现某症,推断病证的归属;从对先期治疗的否定,推断当前治疗措施。由此可知,否定分析思维在辨证中无所不在,因为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先行的推理结论,是后续推理的前提,再产生新的推理,再得出新的结论,形成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这样循环往复,使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因此认为否定分析思维是一个实践过程,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华  张国骏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0,30(12):1147-1148
虚阳外越之证乃阴阳失调之特殊状态,其发生、发展均与阳气虚衰及阴液耗竭有着密切关系,治则总以温固阳气为主。此证实属危殆证候,病至此际,不可不慎,误治或失治皆可出现阳亡阴竭的证候。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4):315-317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小便的颜色,辨病之在表在里及病变的寒热虚实;从小便调与不调辨表里、先后、缓急、治法;从小便利与不利,辨蓄血与蓄水证;从小便量的多少,辨水气内停之部位;从小便之利与不利、数与不数及尿量之多少,判断大便之软硬或阳明腑实的燥结程度;从小便之利与不利,辨发黄与不发黄;从小便的有与无、利与不利,辨疾病的吉凶转归。  相似文献   

20.
从桂枝汤及方后将息法谈《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志毅 《河南中医》2010,30(9):837-839
《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就是培养后天,顾护正气。张仲景不仅从配伍用药、药后调护方面顾护胃气,而且以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疾病的预后,仲景辨证施治,在标本缓急之间无不寓有"保胃气"之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