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研究轮作以及有机肥处理对连作杭白菊各器官内生细菌多样性和优势菌属的影响, 揭示轮作和有机肥在缓解杭白菊连作障碍中的作用, 筛选能够增强连作白菊抗病能力的有益内生菌。实验共设4个处理组, 分别为连作处理、轮作处理、连作后施自制蚕沙发酵有机肥处理以及连作后施市售菌肥处理, 通过基于16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分析这些处理对杭白菊各器官内生细菌多样性及优势菌属的影响。结果显示, HaeⅢ内切酶能产生更多的TRFs数, 比HinfI酶更适合用来分析杭白菊内生菌多样性。有机肥和菌肥处理组的内生菌Simpson指数与轮作组相近, 均高于连作, 说明土壤外源微生物的添加导致植物内生菌多样性提高。实验共筛选出18种优势菌属, 包括3种厚壁菌、4种放线菌和11种变形菌, 其中节杆菌属、链霉菌属、黄杆菌属和分支杆菌属等优势菌属均在轮作组和菌肥组中检测到, 而连作组中缺乏, 说明添加外源微生物与轮作处理对杭白菊的内生菌群的影响基本类似, 同时也说明这些菌的增加可能会通过影响连作白术的生长来缓解连作障碍。此外, 比较不同器官中的内生菌的多样性及优势菌数量发现, 根中最高, 茎次之, 叶中最少, 这与内生菌侵入植株方式有关。总之, 连作导致杭白菊内生细菌多样性降低, 而轮作和菌肥处理后均能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水平从而使连作杭白菊内生细菌多样性提高, 最终达到缓解白菊连作障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自然林下种植和人工搭棚种植是目前黄连大生产上主要的种植模式,研究这2种种植模式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黄连土壤健康状况,为土壤改良及黄连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模式下一至五年生黄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进行测定,分析了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年限黄连根系土壤细菌PCR-DG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研究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正常生长、发病的黄连Coptis chinensis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并选取代表性DGGE条带进行克隆测序,构建细菌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正常土样与发病土样土壤细菌种群差异明显,且发病土样多样性指数(H)高于正常土样;代表性条带克隆测序结果表明,黄连种植土壤中未培养细菌为优势菌群,其余类群为食酸菌属、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未培养克吕沃尔菌属以及未培养丛毛单胞菌,未发现已报道的植物病原细菌。发病土样中Clone band d的谱带亮度高于正常土样,该条带菌株在分类上属于食酸菌属。显然,黄连种植过程中,根际土壤中细菌种群发生了改变,其中食酸菌属的细菌在发病根际土壤增加,很可能与黄连病害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集未种植、种植1年、3年和5年的黄花蒿土壤,利用常规分析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连作对黄花蒿生长、青蒿素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显著抑制黄花蒿生长,降低叶片生物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最大降幅依次为30.20%,7.70%,35.58%。黄花蒿连作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含量和细菌16S rRNA序列数。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不同种植年限的黄花蒿土壤中,共有634~812种细菌,归属于21个门类,代表不同处理年限细菌群落的点在主成分坐标系中分布距离较远,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随黄花蒿连作年限增加,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丰富度降低,但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增加。与未种黄花蒿的土壤相比,在种植土壤的前20种优势细菌中,硝化螺旋菌和根瘤菌消失,仅有芽单胞菌、微单孢菌、亚硝化单胞菌、黄色杆菌和不可培养细菌JG30-KF-AS9等5种相同。说明种植尤其是连作黄花蒿选择性抑制了土壤细菌的生长繁殖,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供应,导致黄花蒿生长不佳,青蒿素含量和产量降低。因此,在种植黄花蒿的过程中,提倡轮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连作地黄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通过对正茬和重茬地黄进行大田生物测试,并检测土壤中的一元酚酸类物质,为缓解地黄化感自毒作用和消减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检测不同生育时期的正茬和重茬地黄根际土壤中与化感现象密切相关的5种酚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和丁香酸).结果:正茬地黄生长健壮.收获时,正茬地黄的块根干重和体积分别为重茬地黄的6.02,7.71倍.结论:苗期和伸长期是连作地黄自毒作用发生的关键时期,此时期,重茬地黄土壤中阿魏酸、香豆酸、丁香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和重茬地黄叶片、块根的生长有较强的反比关系,其中阿魏酸对重茬地黄的抑制作用占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析并比较野生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与仿野生栽培甘松的根际细菌与内生细菌的种群组成、丰富度、多样性及差异性.方法 以野生甘松和仿野生栽培甘松的根际土壤、根及根茎为研究样本,基于Illumina M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际土壤细菌、根及根茎内生细菌的16S rDNA V4-V5区...  相似文献   

7.
连作障碍是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的瓶颈,严重影响药材的品质与产量。对于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从20世纪70年代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化感作用逐渐深入到目前的根际微环境变化及植物响应机制研究。该文结合领域内研究及作者所在团队的相关工作与思考,系统分析了连作条件下药用植物根际分泌物介导土壤微生物群落重构的机制,即根际分泌物通过提供微生物生长所摄取的碳源和能量,作为诱导剂或驱避剂等信号物质刺激、诱导微生物生长或转移,改变根际土壤酸度等理化性质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重塑;全面探讨了根际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协同致害连作药用植物的方式和途径,即根际分泌物介导病原微生物侵染根际并增加下茬植物的易感性、抑制宿主植物防御并保障病原菌抢占优势生态位,二者协同互作导致根际病原菌释放更多真菌毒素等致病因子、根际化感物质的毒性增强及土壤理化性质劣变;总结了根际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在连作障碍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揭示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连作障碍的克服与消减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处理对杭白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杭白菊合理的栽培模式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杭白菊产量和品质,采用Biolog法对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处理共8个处理的杭白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AWCD值杭白菊水旱轮作地>杭白菊连作地;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配施>单施有机肥>单施氮磷钾复合肥>不施肥.杭白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45.5%,主成分2的贡献率为12.1%,可以解释变异的绝大部分信息.在主成分1轴上杭白菊的不同种植制度出现分异,在主成分2轴上杭白菊的不同施肥处理出现分异.杭白菊的产量、挥发油含量,水旱轮作地显著高于相应的连作地,绿原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结论:杭白菊生产应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配施,水旱轮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化苦熏蒸后对连作三七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氯化苦在三七连作障碍防治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连续种植2年三七的土壤,设无熏蒸和氯化苦熏蒸两个处理,分别对三七出苗率、存苗率、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状、三七药用成分含量及氯化苦在土壤和三七中的残留进行测定。结果:连作三七土壤未经氯化苦熏蒸,三七于移栽一年后全部死亡;氯化苦熏蒸后,移栽一年后的存苗率为68%,第二年为60%;氯化苦熏蒸处理显著提高二年生连作三七的株高、叶片长宽、须根长、剪口长宽、主根长宽及主根生物量等农艺性状,主根鲜重增加了84%,干重增加了111%;与无熏蒸处理相比,熏蒸处理一年后土壤交换性酸、石灰需要量显著降低了56%和15%;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降低了50%、19%和38%。此外,熏蒸对连作三七植株和土壤中均无氯化苦残留,对三七药用有效成分亦无显著影响。结论:氯化苦对三七连作障碍的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建议在生产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  相似文献   

10.
半夏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诗蓉  王红兰  孙辉  杨萍  蒋舜媛  蒋桂华 《中草药》2022,53(4):1148-1155
目的 探明半夏Pinellia ternate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规律,以指导半夏连续高产栽培.方法 采用PacBio Sequel测序手段对正茬(CK)、连作一茬(A)、二茬(B)和三茬(C)半夏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对比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结果 随着连茬次数的增加,潜在致病细菌...  相似文献   

11.
吡虫啉在杭白菊中残留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静  屠婕红  陈伟光  黄佳  吴永江 《中草药》2007,38(9):1408-1410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吡虫啉在杭白菊中的残留动态。方法杭白菊中的吡虫啉以有机溶剂提取,经硅胶柱净化处理,以HPLC法定量。结果吡虫啉在杭白菊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7.49%,RSD为2.87%,吡虫啉在杭白菊中的半衰期为2.71d。结论吡虫啉在杭白菊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最低检出浓度(0.02mg/kg),此值大大低于FAO规定的吡虫啉在蔬菜作物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5mg/kg)。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怀菊花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对怀菊花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怀菊花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为:9-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9-O-β-D-glucopyranoside(1)、corchoionoside C(2)、(6S,9R)-长寿花糖苷(3)、lippianoside E(4)、amarantholidol A glycoside(5)、4-甲氧基苄基-β-D-葡萄糖苷(6)、everiastoside E(7)、苯乙醇-β-巢菜糖苷(8)、二氢丁香苷(9)、苯甲醇-β-巢菜糖苷(10)、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1)、京尼平苷(1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定植时期、不同定植密度以及不同次数摘心处理对滁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滁菊的产业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个定植期、3个定植密度共15个处理以及3种摘心方案进行滁菊的栽培试验,定植期分别为5月4日(A1)、5月17日(A2)、5月31日(A3)、6月9日(A4)、6月24日(A5);定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40 cm×40 cm(B1)、50 cm×50 cm(B2)、60 cm×60 cm(B3);摘心方案分别为自然生长、摘心1次、摘心2次。分别于现蕾期、盛花期测量株高、冠幅、茎粗、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及植株老化程度,于收获期统计一茬花数、二茬花数、三茬花数、无效花蕾数并进行单株计产以比较不同栽培措施对滁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定植期的推移,株高和冠幅有下降趋势,A4和A5两个定植期的株高和冠幅显著小于A1、A2和A3定植期,A1、A2和A3之间株丛的冠幅差异不显著;定植期为A2和A3,定植密度为B2时单株产量、花的品质最高,而定植密度为B1时亩产量最高。经过2次摘心的滁菊,二级分枝数显著增加,株型更加紧凑,单株产量最高。结论:定植时期在5月17日至5月31日之间,定植密度株行距为40 cm×40 cm,摘心2次,滁菊的亩产量最高;定植期不变,定植密度株行距为50 cm×50cm时,单株产量最大,总体品质最佳。两种栽培方案可在滁菊的生产上供选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杨春  杨金笛  林帅 《山西中医》2009,25(6):40-41
目的:检测不同菊花中多糖的含量。方法:在硫酸-苯酚显色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491nm波长处吸光度,计算不同菊花中多糖的含量。结果:野菊、一般菊、贡菊、杭菊、七彩菊多糖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03%、18.68%、22.67%、45.52%、19.57%。结论:菊花和野菊花中,杭菊的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菊花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市场上流通的不同产地、规格的杭菊、亳菊、滁菊、怀菊进行绿原酸、木犀草苷、槲皮素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个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检测,根据含量的差异探讨品种、栽培地区等因素对菊花含量的影响,为菊花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测定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槲皮素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结果:综合分析,市场上流通的不同规格药用菊花中安徽滁州产区的滁菊质量较佳。结论: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因栽培品种、栽培地区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亳菊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及芹菜素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Restek Pinnacle Ⅱ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配制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0.3%H3PO4水溶液=42∶13∶56,在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10 μl的情况下建立测定方法.结果 木犀草素线性范围为3.99~99.75 μg/ml(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5.9%,RSD=1.5%;芹菜素线性范围为4.095~102.375 μg/ml(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7%,RSD=2.5%.结论 用该方法测定亳菊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及芹菜素的含量,具有分析时间较短,分离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药用菊花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目的:分析不同药用菊花栽培类型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2%CTAB法进行药用菊花的DNA提取,并用RAPD技术对22个类型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DNA进行检测,采用NTSYS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统计和聚类。结果:筛选得到的26个引物共得到了233条扩增DNA片断,其中89.7%的扩增条带表现出多态性,每个引物平均可扩增得到8.04条多态性片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RAPD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差异;药用菊花栽培类型间的差异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8.
杭白菊子叶和下胚轴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媛  王康才  汤兴利 《中草药》2008,39(11):1721-1723
目的以杭白菊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寻找适宜诱导菊花子叶和下胚轴愈伤组织发生和分化的激素配比。方法采用不同的激素配比MS培养基对杭白菊子叶和下胚轴分别培养。结果试验设计的培养基均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但不同的激素配比对芽诱导分化的影响不同。其中MS IAA0.3mg/L 6-BA12mg/L诱导菊花子叶和下胚轴得到的愈伤组织粗大且致密;MS IAA0.3mg/L 6-BA4mg/L适宜子叶不定芽的诱导,诱导率为67.5%;MS KT2mg/L NAA0.2mg/L适宜下胚轴不定芽的诱导,诱导率为62.5%;生根培养采用1/2MS NAA0.1mg/L,7d后生根率为100%。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以杭白菊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的高频快繁体系,不定芽诱导频率高且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9.
菊花、茎、叶中总黄酮及绿原酸含量动态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菊茎、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品种菊花、茎、叶中总黄酮的含量;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比较总黄酮及绿原酸在菊花、茎、叶中的含量高低,结合药理实验结果判断菊茎、叶的利用价值。结果不同品种的菊叶在各个采收期总黄酮及绿原酸的含量均高于菊花,菊茎中含量最低。结论含量测定结果结合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菊茎、叶在抗菌、抗氧化、控制急性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损伤方面体现较强的活性具有化学物质基础,可进一步利用菊茎、叶,充分体现菊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杭菊花茎尖组织培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康才  茅毓英  张雪琼 《中药材》2000,23(3):125-127
为解决杭菊的品种退化问题,以大白菊,小白菊,黄菊三个品种类型的茎尖为外植体,接种在不同PH的MS培养其及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结果表明,PH=5.8-6.4是外植体诱愈率在80%以上;外体植接种在不同激素与比的MS培养基上,NAA为0.2mg/L时KT的诱愈率明显高于6-BA。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是1/2MS+NAA0.2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