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述“面口合谷收”300193天津中医学院徐立,王卫合谷穴在临床上的主治范围非常广泛,并有很好的效果。《四总穴》中说:“面口合谷收”,本文仅就其对头面疾患的治疗作用予以论述。“面回合谷收”的治疗范围:有关合谷穴对面口疾患的治疗,历代医籍中有很多记载。...  相似文献   

2.
口眼斜是中医学至今一直沿用的常用术语。早在《内经》中即有“口喝”,“口僻,急者目不合”等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则称为“僻不遂”。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唯词语不甚统一,有“口眼斜”、“口眼僻”、“偏风僻”、“口面偏斜”、“口眼歪斜”等。但其涵义则,即歪;斜,指偏斜。口眼斜是指口眼皆不正的一种颜面病象,临床表现为口角下垂、目不能紧合等。中医学把这一症状作为中风的主证之一。《内经》已有关于“中风”的论述,《金匮要略》之后,中风病名遂相沿成习。汉唐以降,千余年中不论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口眼(口呙)斜,属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中经络中脏腑分病之轻重。对其治疗,中医针灸不失为一种简便、廉验的好方法,本人在多年临床中接诊口眼(口呙)斜患者27例,采用针刺为主,辅以相应中西药物,除未接受全程治疗的5例外,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剌条口透承山穴配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先针刺患侧条口透承山穴,在施予提插泻法的同时嘱患者活动肩关节,再针刺“肩三针”;对照组仅针刺“肩三针”.14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好转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显效6例,好转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29%.两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条口透承山穴配合“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 “口眼斜”名“僻”,又叫“吊线风”,西医称面神经麻痹。笔者用针刺穴位加药罐疗法治疗该病,疗效较满意。治疗时,施针一定达到气至病所,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以针后配合药罐。拔罐前先将药物敷于穴位  相似文献   

6.
“口眼喎斜”又称“口僻”,这些病名,都是以病狀的形象而命名的。与現代所称的“Bell氏麻痹”、“顏面神經麻痹”或“面瘫”为同一种类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外中风邪(包括寒冷的刺激)所致。历代医学文献,大都列入“中风”門中,为“中风”四种証候之一的“中絡”症。但也有單独作为独立性病名的文献记載和临床治疗报道。从各医疗单位的临床报道中,充分表明和証实了針灸治疗本病的卓越效果,也反映了祖国医学的理論和经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科学性。我院治疗“口眼喎斜”的病例很多,已作过一次330例的初步总結(末发表)。从疗效观察来看,針灸治疗本病的效果,可以說是比較滿意的。对早期患者,治疗效果一般良好,就是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的患者,也多半获得了恢复。当然,我們还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縮短疗程和提高疗效,早日解除患者的痛苦与恢复健康,这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現在介绍针术治愈“口眼喎斜”一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药并用治疗口咽疾病刘茂涌,张伟(内蒙乌盟卫生学校012000)慢性咽喉炎属中医“喉痹”、“喉风”范畴,是一种以局部性慢性增生,严重者造成萎缩、溃疡为主的喉科疾病。近年来笔者应用家传民间挑刺、拔罐疗法合并中草药治疗口咽食道一类疾病取得满意疗效,比单纯...  相似文献   

8.
李广钧同志《中风小议》(《北京中医》83年第四期)一文,辨析了中风病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中风病治疗和研究都给我们很大启发,受益非浅。但文中议论中风病因不能否认“外风”时,又提出“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今称之为颜面神经麻痹),亦属中风之范畴”,似有不妥。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不属中风范畴。首先,中风病属内伤杂病,病因病机有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9.
刘静生 《河南中医》1998,18(2):43-44
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口僻26例小结刘静生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医院(475001)指导刘学勤主题词龙胆泻肝汤/治疗应用口眼歪斜/中药疗法口僻,俗称“吊线风”、“面瘫”、“面中风”等病名。笔者现将近来资料较为完整的口僻治案26例小结于后。1临床资料26例中,...  相似文献   

10.
口眼斜亦称“卒口僻”“僻”、“口”、“嘴风”、“吊线风”等。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多属此证。笔者从1983年起应用针灸辨证施治该病,现将资料完整者76例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76例中,男49例,女27例。其中最小者3岁,最大者72岁,20—40岁者46例,占60%。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两个月。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