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预警提示与保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明 《北京中医》2007,26(11):701-702
糖尿病是目前世界上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疾病之一,患病率已高达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最重要的病变之一,目前占双眼失明和视力致残的第一位。因此,早期预防糖尿病以阻止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丽娟  蒋宇 《吉林中医药》2009,29(8):687-68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眼部微血管病变.主要病理是燥热灼伤目中血络,导致视网膜的一系列改变,主要以出血为主,而阴伤、燥热、血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病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是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过程.中医辨证有多种证型,但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治以益气养阴固本为主,辅以清热化瘀软坚.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5例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无特效药物,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严格的血糖控制只能部分减轻或延缓这一并发症的出现。目前,DR已成为眼科四大致盲原因之一,在中老年人群的失明中跃居首位。据统计,66.6%的2型糖尿病、41.9%的1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DR。虽然眼部病变并不引起死亡,但其往往预示着与生命有关的全身血管、神经系统和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现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全身并发症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也是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因此防治DR显得尤为重要[1].DR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血灌瞳神、暴盲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DR的手段欠丰富,总体疗效不够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多种治疗方法,并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初步展示了中医药在防治DR方面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主要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我国主要致盲的疾病之一.而其中大量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并未被发现,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是目前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我们参加了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中药干预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了解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并拟在3年后跟踪随访观察,为早期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DR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可分为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NPDR是DR病程的早期,属于中医学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范畴。诸多医家依据中医理论,从不同角度对NPDR进行研究探索,认为瘀血贯穿NPDR病程的始终,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兼疏肝理气、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等原则,灵活采用中成药或自拟方剂治疗,极大丰富了NPDR的治疗方案,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近10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已成为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并初步显示了优势。现就近10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危害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主要发生在视网膜、肾、心肌、神经组织及皮肤等部位.临床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前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因素,后者常呈进行性进展,最终导致肾衰竭,成为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肾脏的代偿能力较强,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因此早期诊断可以早期干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19.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