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以文献为依据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万方全文期刊数据库、Medline等数据库,逐篇检索1990~2004年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文献中涉及中医证型的文献,建立文献评价表。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1篇,涉及证型共78种,总病例数10606例。排在前10位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阴虚内热、阴虚湿热疫毒、气滞肝郁脾虚,合计占总病例的57.8%。结论:“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的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分型标准,只能部分满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毛果  蔡光先  陈斌  廖亮英 《河南中医》2016,(11):1931-1933
目的:分析近五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涉及CHB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篇文献进行特征评价与证型分布统计。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辨证分型基本一致。结论:CHB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初步规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六种,人体体质的多元性与CHB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型标准难以囊括所有患者的证型。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的特点,探讨基因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地区CHB患者165例,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HBV基因型.结果 165例CHB患者C型>B型,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与其他各证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本地区CHB患者HBV基因型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对于判断病情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黄根颗粒治疗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同时辨证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肝郁气滞5个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均予复方黄根颗粒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HBV-M、HBV-DNA及部分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有效率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症状改善、丙氨酸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降低以及血清HBV-DNA水平降低以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更明显(P〈0.01),且各证疗效相当,肝郁气滞证稍差,但也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均有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以肝郁脾虚证最明显,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次之,肝郁气滞证无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病例。血清HA、LN和Ⅳ-C各证型均有明显下降(P〈0.01),各证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根颗粒对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改善症状、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总体疗效以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更次之。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会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现有数据库资料进行挖掘,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方法:检索国内外2000年1月至2021年5月已发表的NAFLD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并构建数据库。运用Excel表统计数据库中所有NAFLD证型频率及证型构成比;对数据库中采用同一NAFLD中医证候诊断参考标准,异质性较小的文献数据运用Stata16.0进行Meta分析计算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结果:共纳入110篇文献进行中医证候频率及证型构成比的分析。其中NAFLD中医证型频率>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证型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统一NAFLD证候诊断标准2011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后选取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NAFLD证型合并构成比>10%的证型(由高到低)为:痰湿内阻证合并构成比为28%,95%CI为0.26~0.30、肝郁脾虚证合并构成比为25%,95%CI为0.23~0.28、湿热蕴结证合并构成比为20%,95%CI为0.18~0.22和肝郁气滞证合并构成比为15%,95%CI为0.13~0.16。结论:结合文献分析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是NAFLD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证候调查,归纳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主要证型。方法: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采集舌象、脉象及中医症状指标,通过量化评价确定症状分布频次及构成比,分析该病的主要证候分类及占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常见中医症状(前10位)依次为:困倦乏力(84.55%)、胁痛(75.67%)、尿黄(75.37%)、口干(66.20%)、烦躁易怒(60.42%)、胃部满闷(58.33%)、口苦(54.24%)、食欲不振(53.24%)、面色晦暗(51.94%)、腹部胀满(48.16%)等;在单一证候及有兼证存在的情况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候,肝郁脾虚及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及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及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等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以重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1.
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AIDS)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我国AIDS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13家医疗单位2 237例患者,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根据艾滋病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不同感染途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根据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采用潜变量转移模型分析患者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 AIDS患者有偿供血者以脾气虚弱、脾肾阳虚为主;性传播者以肝郁气滞、脾肾阳虚为主;静脉吸毒者以脾气虚弱、气阴两虚为主。不同病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气阴两虚证转移最多;AIDS患者中,所有证型在5个时点向脾肾阳虚证转移最多。不同干预手段:中药治疗的HIV感染者中,肝郁气滞、脾气虚弱、气阴两虚向湿热蕴结转移较少,湿热蕴结向肝郁气滞和气阴两虚转移较多;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左右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IDS患者各证型分类均以30%~40%比例向气阴两虚证转移,10%左右比例向脾肾阳虚转移。结论 HIV感染者以脾气虚弱为主,AIDS患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证候演变呈气虚→气虚夹湿、阴虚火热→气阴两虚→阳虚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经行乳房胀痛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学认为,经行肝血不足,肝失条达,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欠通,不通则痛。文章从肝角度分析,认为经行乳房胀痛病因病机为:七情内伤,肝气郁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郁脾虚,水湿停留;瘀血阻络,脉络欠通。临床辨证治疗,肝气郁结型以疏肝解郁、理气消胀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肝郁血虚型以疏肝解郁、行气养血为主,方用逍遥散;肝肾阴虚型以滋肾养肝、解郁通络为主,方用一贯煎;肝郁脾虚型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方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13.
1996~2005年北京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1996~2005年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证候组成的症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病例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瘀阻脑络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等;从证候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炽盛证、阴阳两虚证等。症状频次依次是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心悸等,以红舌、暗舌、淡舌、腻苔、白苔、黄苔及弦、细、滑、数脉为常见。结论结合证素,高血压病常见证候分布以阴虚证、阳亢证、痰湿证、血瘀证等为主;症状以头颈部症状为主,其次为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贵兰  李习鹏 《中医杂志》2007,48(2):138-139,15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并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5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并将各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各型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胃炎以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挟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3型最多,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和脾虚肝胃不和型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前期综合征证候分布特点,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化研究。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数据库网上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依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规范名称,统计文献中经前期综合征证与各证症状的频数。结果:证候规范归纳为55种证候类型,总频次191次。其中出现频次前9位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肝郁化火;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并确定了各证主要症状。结论:以上结果为经前期综合征证候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依据,为课题组进一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证候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证候组成的症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病例频次统计,证候依次是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气虚血瘀、气血两虚、热盛痰蒙等。症状频次依次是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胸闷、纳呆、自汗、头痛、消瘦。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艾滋病中医常见证候分布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肝郁气滞为主;症状以乏力、皮疹、发热、咳嗽、腹泻为主。  相似文献   

17.
按照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专家调查,研究小儿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分为风热湿毒,浸淫肺脾证;脾肾亏虚,湿邪阻滞证;正虚邪恋,痰瘀互结证;疠毒壅肺,气郁血瘀证;疠犯心肝,闭窍动风证;疫毒潜伏,精血亏虚证6个主要证型,并提出了证候、治法、主方、常用药建议等。  相似文献   

18.
探讨“常法与变法”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具体临床应用。GERD致病原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运为本,肝郁气逆为标,二者互相影响,治疗时常需兼顾常法与变法。常法有四,即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时,选用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开窍; 辨为脾虚气滞证时,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平胃散加减以健脾燥湿行气; 邪气弥漫,辨为湿阻三焦证时,则用三仁汤加减以宣通三焦利湿; 中年女性,辨为肝郁气逆证时,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疏肝和胃降逆。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有是症,用是药。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故以通心阳、清心火、调肺气、滋肾阴为治疗之变法,且注重患者自身调护,以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总结丁学民老师治疗抑郁症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五脏阴阳气血失和;治疗宜疏导气机为先,结合脏腑气血阴阳盛亏灵活辨治;临床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滞痰阻、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及肝肾阴虚;擅用经方及花类药物治疗。并举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硬变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血浆TNF-α和腹压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浆TNF-α和腹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常见的5个证型依次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NF-α含量: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腹压: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血浆TNF-α和腹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为:气滞湿阻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NF-α:P0.05,腹压:P0.01);肝脾血瘀证与其余四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NF-α和腹压在肝硬变失代偿期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型升高较明显,肝脾血瘀证最明显,并且血浆TNF-α和腹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