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试并分析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患者胃经穴位的电阻值,总结疾病状态下胃经的虚实状况,用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科83例脾胃虚寒型CAG患者,应用体表电阻测量法测定双侧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足三里、梁丘穴电阻,以穴位向外侧旁开1 cm处作为非穴区电阻对照点。采用朱氏耳廓全息检测仪,在每个穴位测量点(约0.5 cm2)自动检测20个点的电阻,以平均电阻值作为该穴的电阻值。结果冲阳穴左侧电阻值为(9.64±2.03)k?,右侧电阻值为(9.68±2.02)k?,显著低于同侧其他穴位(P<0.01);梁丘穴左侧电阻值为(13.44±2.11)k?,右侧电阻值为(13.68±2.12)k?,显著高于同侧其他穴位(P<0.01)。结论脾胃虚寒型CAG患者胃经穴位电阻值不同,体现了胃经诸穴的不同虚实状况和本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中极穴等红外辐射温度特性分析,为经穴脏腑相关以及穴位特异性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采集试验组33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极穴、中脘穴、内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以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集同名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群与OAB患者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1),中脘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5)。对照组中极穴与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极穴(P<0.05);组间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OAB患者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高于本体非相关穴位内关穴及正常人体中极穴,说明膀胱功能病变会引起其募穴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等特定穴位红外温度的组间比较研究与自身对照研究,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法对冠心病的红外热成像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的温度特异性穴位;再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1)与健康组相比,发现治疗组体表温度特异性穴位心俞(左)、心俞(右)、大陵(左)、大陵(右)、膻中(P0.05);(2)在治疗后进行红外热成像的前后对照研究发现膻中、心俞穴有体表温度变化(P0.05);(3)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表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有红外温度低温表现。该研究的贴敷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穴位的刺激可以影响心区体表代谢;贴敷方法还可以缓解胸痹心痛患者中医症状。  相似文献   

4.
针刺大鼠“四白”传入信息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小荣  严洁  何军锋  李江山  刘建华  王超 《针刺研究》2005,30(4):234-237,248
目的:比较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及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和非经非穴点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NTS)的差异。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方法,以足阳明胃经“四白”穴为刺激点,并以同名经的“地仓”和“内庭”、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非经非穴“四白”旁开点为对照,在刺激点上用手针施以捻转手法刺激30 s,在NTS寻找对来自体表刺激点有反应的神经元。结果:52只大鼠记录到资料完整的86个NTS神经元中,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含兴奋和抑制性神经元)为65.12%,而针刺“地仓”“内庭”“颧”“四白”旁开点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分别为50.00%、46.51%、34.88%、31.40%。统计表明,针刺“四白”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极显著地高于针刺“地仓”“内庭”“颧”“四白”旁开点后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P<0.01);针刺“地仓”和“内庭”后NTS有反应神经元出现的机率均显著高于刺激“颧”和“四白”旁开点的有反应神经元出现机率(P<0.05)。针刺上述穴和非穴区,NTS神经元主要是以兴奋为主。针刺“四白”“地仓”“内庭”“颧”“四白”旁开点,其兴奋性神经元频率变化率分别为(35.08±4.80)%、(28.25±5.46)%(、27.57±4.87)%、(20.02±4.23)%(、18.55±2.49)%,“四白”与各组之间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地仓”“内庭”与“颧”“四白”旁开点亦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与手太阳小肠经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比较,足阳明经穴与NTS的关系更密切;足阳明经中远近腧穴的信息传入在NTS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提示腧穴均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等特定穴位红外温度的组间比较研究与自身对照研究,观察贴敷法对冠心病的红外热成像及抑郁量表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市皇姑区龙江社区冠心病志愿者20例和健康志愿者20名,分为治疗组与健康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治疗组的温度特异性穴位;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抑郁量表(HAMD)分析治疗效应。结果与健康组相比,发现治疗组体表温度特异性穴位(P<0.05)心俞(左)、心俞(右)、大陵(左)、大陵(右)、膻中;在治疗后进行红外热成像的前后对照研究发现膻中、心俞穴有体表温度变化(P<0.05);治疗后,采用HAMD进行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背俞穴、募穴、原穴有红外温度低温表现。本研究的贴敷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穴位的刺激可以影响心区体表代谢,贴敷方法还可以缓解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与健康人大陵、神门、内关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检测56例甲亢患者与40名健康人大陵、神门、内关穴的伏安曲线,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亢患者左大陵穴的惯性面积显著大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右大陵穴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小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左神门穴减程伏安面积和右神门穴的增程伏安面积显著小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左内关穴减程伏安面积小于健康人(P<0.05)。结论:甲亢患者穴位的伏安特性较健康人发生变化,且对该疾病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大陵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在不同月经周期足三阴经的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的体表电阻变化,探寻胞宫相关经脉不同经穴体表电阻反映月经周期的特异性规律,为深入研究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临床和科研探讨正常女大学生月经周期相关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招募正常女大学生90人,选取与胞宫位于邻近脊髓节段的足三阴经原穴、郄穴、交会穴、非特定穴,于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体表电阻30 min,观察各穴位电阻值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各穴位在月经周期中单侧穴位电阻值的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期,单侧3个原穴、3个郄穴、脾经不同穴位、腰4皮节上不同穴位间的电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穴位左右电阻比较:太冲在月经期电阻值左侧大于右侧(P0.05);太白在排卵期左侧大于右侧(P0.05);中都在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太溪、地机、三阴交在4个时期的电阻值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水泉在4个时期左侧均小于右侧(P0.05)。结论:足三阴经相关经穴左右两侧电阻的变化趋势可以特异性地反映出胞宫在月经周期中的气血变化情况。肝经原穴、郄穴在月经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脾经原穴太白在排卵期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经穴反映功能上的特异性。经穴反映脏腑功能的机制不仅与经穴和脏腑所属的脊髓节段具有相关性,与经穴所属经脉及穴位属性也具有特异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循经高温线下深部组织温度,探讨循经高温线形成的机理.方法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插入式测温方法,对家兔体表在艾灸后产生的循经高温线下(皮下、表皮下5、10mm)的组织温度进行测定.结果,(1)艾灸前经线上的平均温度为32.7℃±0.53℃,经外的体表温度为32.5±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艾灸后经脉上的表面温度升高0.7℃,经脉外升高0.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深度的增加,经线内外两组的温差逐渐减小,皮下的温差值为0.4℃,表皮下5mm为0.2℃,表皮下10mm为0.1℃,并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后形成的循经高温线的升温似只出现在体表和皮肤层.  相似文献   

9.
心包经前臂段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分布是否具有共同的规律,为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温度测试仪",对25名健康受试者心包经前臂段经线上郄门穴、郄门穴上2寸、郄门穴上4寸三点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皮下1cm处深部组织温度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激光照射内关穴对它的影响。结果:心包经前臂段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多数高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但也有低于两侧旁开非经对照部位者,有循经的表现;激光照射内关穴时经脉线上的温度上升较非经线快,停止照射后还可持续一段时间。结论:经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温度与两侧旁开的非经对照部位显著不同,有循经分布的特点;激光照射穴位,温度反应有沿经传导的趋势,说明经脉组织可能具有较好的导热性。本实验结果为阐明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提供一方面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0.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JJ  Shen XY  Zhao Y 《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对近年来经络和腧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及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轨迹多表现为经络线下表皮层的高温线带,可在腧穴的各种刺激下诱发产生,其中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经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穴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量代谢高于非穴区,提示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和光谱均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笔者认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还远不够揭示经穴的实质,加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经穴的形态结构及经穴的伏安特性等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