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下肢静脉疾患之一,多发生于年老体弱、慢性心肺患者、糖尿病、外科骨折等长期卧床者。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三大主要病因。DVT形成后者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影响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死。除治疗外,护理液很重要。我院从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住120例DVT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应用多模式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01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参加该项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例和49例。结果: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比值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预防方案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内固定及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郭兵  谢军胜 《中国中医急症》2013,(12):2012-2013
目的观察自拟通脉汤对成人严重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将126例严重创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脉汤治疗组(A组)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组(B组),分别予以相应治疗,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及术后7dD—Di及PLC水平。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DVT发生率相当(P〉0.05);术后7dD—Di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通脉汤可有效预防严重创伤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对23例发生DVT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和预防可及时发现DVT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并发DVT,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治DVT,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柃形成(DVT)的预防及相应护婵措施。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15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为2.61%,经系统治疗后,无一例转手术治疗或病情恶化,疗效满意。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苦,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下肢骨折术后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引起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术前、术后、发生DVT后三个阶段来阐述如何预防和护理,以期防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折术后长时间卧床较常见的并发症。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使用足底A-V脉冲泵进行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骨折手术病例74例,其中全髋置换术1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0例,股骨颈骨折术后38例,股骨转子骨折术后1例,股骨干骨折术后4例。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轻者造成早期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晚期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严重者静脉血栓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2002—12—2008—05,我们应用复方接骨胶囊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30例,并与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血管内壁受损,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DVT主要发生在下肢,且根据创伤和手术的不同,发生率也不相同,高危因素如年龄,肥胖,骨折,手术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临床可表现为无明显症状或肢体肿胀、疼痛、肌肉牵拉痛等、肺栓塞(PE)和肢体肿胀,远期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DVT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防治法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以后采用预防措施骨折病人53例作为预防组,2007年-2008年12月骨折病人67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术前无特殊处理,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预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防治:术前充分沟通,积极治疗合并症、口服阿司匹林;术中操作轻巧、避免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慎用止血药物,输注低分子量肝素或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极高危患者继服华发令。结果:预防组53例多普勒彩超发现DVT2例(3.77%,2/53),对照组发生DVT的9例(13.42%,9/67),预防组DVT发生率低。结论:综合预防措施能降低骨折DVT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治疗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214例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脉血康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07例.结果:观察组治愈及好转89例,无效18例;对照组治愈及好转66例,无效4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18%和61.68%,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健肢周径有显著减少,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改善,2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疗效,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治疗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既有溶栓作用,又有抗凝作用,是个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对42例髋部损伤术后并发下肢DVT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记录血栓情况并分析高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与下肢DVT形成的关系.本组合并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者共22例(占52%),与同期未发生DVT的髋部损伤患者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患者60岁以上者有30人,与同期未发生DVT的髋部损伤患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高龄、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是髋部损伤术后并发下肢DVT的高危因素.认为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以减少术后下肢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S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近三年拟诊的48例下肢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SCTV检查,并将诊断结果与B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V诊断与B超诊断下肢DVT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V诊断下肢DVT图像清晰,检出率高,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6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和肝素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1d起同时给予中药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1例(2.9%),对照组发生DVT4例(11.8%),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APTT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抗凝方面起到了协同作用,更有效的降低了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评价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随机将169例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分为未用药组(对照组)和丹参预防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80例,观察组89例。观察组术前5天~术后7天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于术后作Doppler超声检查。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DVT发生率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3.5%,对照组为4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提示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提供临床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的预防手段。方法:本项目观察益气活血类中药方剂药预防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阐明益气活血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丰富其预防方法。结果: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超声诊断标准,86例患者中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血栓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发生率为4.7%。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能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产后和大型手术后等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严重。采取积极有效的中医护理技术预防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现从下肢DVT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工具、中医护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预防护理下肢DVT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预防老年性髋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作用及血浆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将88例非手术治疗的新鲜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预防组.预防组44例给LMWH共14天,对照组不用LMWH.观察此期间两组DVT形成的发生率、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凝血因子X(FXa)活性、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DVT发生率比较预防组为4.54%(2/44),对照组为43.19%(19/44),有显著性差异(P<0.01),FXa活性、Fib含量、D-D的含量预防组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1).APTT、TT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未发现重要脏器及骨折处明显出血,未发现过敏及血小板计数异常等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在老年髋骨骨折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凝血指标测定可为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行气活血利水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采用内服行气活血利水方口服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对照组73例采用单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术后记录伤口引流量,于术后第3、7、12 d分别行下肢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评价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2组病例手术后48 h刀口引流量均在正常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行气活血利水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安全、有效预防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