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药灸神阙治疗脾气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名脾虚型IB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隔药灸组采用隔药灸神阙治疗.西药组采用口服匹维溴铵治疗.比较两组间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脾虚症状评分在治疗期及随访期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 );隔药灸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脾虚症状.结论:两种疗法都可以改善脾虚型IBS患者的脾虚症状,隔药灸神阙在改善脾虚症状方面优于匹维溴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的影响,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验证药物对脐疗疗效的影响,并阐释脐疗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3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药物组31例,淀粉组32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药物组和淀粉组的痛经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在第1周期腿痛、腹泻和易激惹症状上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周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疗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且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相比之下,隔药灸脐与隔淀粉灸脐疗效基本相当,在第1周期改善腿痛、易激惹症状上隔药灸脐优于隔淀粉灸脐,在改善腹泻症状上隔淀粉灸脐优于隔药灸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疗对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方法:33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物灸脐组(11例)、隔淀粉灸脐组(11例)和西药对照组(11例),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与隔淀粉灸脐组、西药对照组比较,隔药物灸脐组患者血清SP、VIP和5-HT含量明显下降(P<0.01),隔淀粉灸脐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脐疗可通过降低IBS患者血清SP、VIP和5-HT含量,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味联合隔药灸脐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6例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给予匹维溴铵治疗,联合组23例给予四逆散加味联合隔药灸脐治疗,2组持续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对比2组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CD3~+T、CD4~+T、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下降,且联合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联合隔药灸脐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配合护理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口服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加穴位隔药灸治疗与护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3.3%,对照组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观察组为20.7%,对照组为4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提高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对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6例,随机分成隔药灸脐组19例和隔淀粉灸脐组17例。观察治疗前后月经综合症状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月经综合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隔药灸脐组与隔淀粉灸脐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隔药灸脐治疗重度原发性痛经明显优于隔淀粉灸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影响效应。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建立IBS-D模型。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其余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对各组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进行评估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在改善IBS-D模型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方面,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均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组优于药物敷贴组和艾条灸脐组。结论: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能够改善IBS-D模型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且隔药灸脐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药与隔淀粉灸脐法治疗实证便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实证便秘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和隔淀粉灸脐组,每组30例。隔药灸脐组采用隔药灸神阙穴,隔淀粉灸脐组采用隔淀粉灸神阙穴,均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期观察两组患者便秘严重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PAC-QOL),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隔药灸脐组便秘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优于隔淀粉灸脐组(P0.01,P0.05);隔药灸脐组对实证便秘各个证型,即热秘(84.6%)、气秘(77.8%)、冷秘(87.5%)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对热秘、气秘的改善优于隔淀粉灸脐组(均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25/30,83.3%)优于隔淀粉灸脐组(13/30,43.3%)。随访期,隔药灸脐组便秘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优于隔淀粉灸脐组(P0.01,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86.6%(26/30)优于隔淀粉灸脐组的50.0%(15/30,P0.01)。结论:隔药灸脐治疗实证便秘的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且远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从肝论治隔药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西药组。隔药灸组使用从肝论治隔药灸,西药组使用乳果糖治疗,治疗4星期。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隔药灸组治愈13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3例;西药组治愈7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8例。隔药灸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从肝论治隔药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能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庆军 《光明中医》2016,(11):1609-1611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泄泻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15例),穴位贴敷组(15例)和隔药灸脐联合穴位贴敷组(15例),治疗1个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法在治愈、无效及总有效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独隔药灸脐法、穴位贴敷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与穴位贴敷联合运用在改善慢性泄泻患者临床症状上优于各自单独使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长蛇灸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每次2.0 mg,每天3次)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每次0.5 g,每天3次)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长蛇灸治疗,选取大椎至腰俞段脊柱穴区行隔姜灸,每周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及IBS生活质量问卷(IBS-QOL)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排便频率、黏液便、胃纳减退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日常社交、日常运动、饮食影响、工作影响、情绪状况、睡眠状况、精神状态及精力改变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主要症状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IBS-QOL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长蛇灸联合西药可有效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脾虚泄泻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泄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梁雪 《中医杂志》2005,46(12):913-914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IBS患者75例,并设60例西药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51.67%,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与中医证型有关,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IBS腹泻型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且肝郁脾虚型疗效最好,脾胃虚弱型次之,脾肾阳虚型疗效最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温针灸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脾肾亏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截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济南市市中嘉懿中医诊所收治患脾肾亏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平均分入2组当中,参照组45例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试验组45例患者采取温针灸+补脾益气丸治疗,治疗后比较组间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疾病症状缓解时间各项均短于参照组患者(P<0.05),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脾肾亏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温针灸联合补脾益肠丸治疗,可于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疾病所致症状,降低疾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治愈几率较高,因此在临床中对脾肾亏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肺虚哮喘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珪 《中国针灸》2005,25(3):181-183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与针刺治疗肺虚哮喘的效应差异.方法:72例肺虚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壮医药线点灸组和针灸对照组,均每天施灸1~2次,共21天.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血清免疫球蛋白和C3补体含量、肺功能变化、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等.结果:两组临床总体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临床控制率壮医药线点灸组高于针灸对照组;壮医药线点灸可明显改善哮喘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改善呼吸功能,提高IgG及C3补体水平,降低IgE水平.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对肺虚哮喘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精灸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和消化科门诊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匹维溴铵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精灸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腹痛、腹泻、腹胀、排便次数、稀烂便)积分变化;采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生命质量问卷评价2组生命质量水平(情绪状态、睡眠状况、饮食情况、日常活动、工作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疗效为77.50%,观察组为9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精灸联合匹维溴铵对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显著疗效,并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加艾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中药加艾灸)和对照组(西药组)各60例。观察纽:调经促孕丸加艾灸神阙穴。对照组:口服氯米芬胶囊。评定两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受孕率、基础体温、B超检查排卵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改善脾’肾阳虚,降低体重指数,促进排卵和妊娠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加艾灸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受孕率,且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麦粒灸对脾虚泄泻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及粪便SIgA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麦粒灸灸患者脾俞、胃俞、足三里 ,每穴 3壮 ,隔日 1次 ,连续3天 ;对照组用中药治疗。结果 :麦粒灸能显著改善患者脾虚泄泻症状 ,并显著提高唾液淀粉酶活性及降低血清SIgA ,其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 :麦粒灸治疗脾虚泄泻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It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verycommon dysfunc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e,mainly manifested as abdominal pain, increase indefecation and abnormal stoo1 in nature and ap-pearance that occur repeatedly and present con-tinuously. The diarrhea type IBS is higher in in-cidence accounting for about 52% of IBS. Inmodem medicine, it is treated by eliminating theevoked factors, pain-relieving and antidiarrhealremedies. But the -side-effects of Westernmedicines restrict its long-term appli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