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季帅  张军平  吕仕超  杨萃 《中医杂志》2012,53(20):1732-1733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多由外邪侵袭、伏邪为患、大气下陷所致,属于温病学范畴.透热转气法立足于予邪出路,兼顾清营养阴,使邪气外透,大气得运,在指导病毒性心肌炎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透法是将温热邪气由深层转入浅层,使气机通畅,将邪气向上向外透达,而不至于内陷的一种治疗原则。关于温病的透法的内涵,多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对于"透法"概念与运用可谓见仁见智。从相关文献来看,目前对"透法"概念的认识具有不确定性和"泛化"的倾向,故笔者试结合相关文献浅述温病透法的本质与应用。1温邪致病理论温病是由温邪侵袭人体所致,温邪是具有温热性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1]),一般都具有宣发、亢奋,向外向上疏散  相似文献   

3.
吴春光 《中医研究》2012,25(3):57-5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温病学奠基人.通过对其温病医案的研读并列举出叶氏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出其治疗温热类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为体系,而治疗湿热类温病用"三焦治法".这些集中体现了叶氏在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独到经验、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温病学理论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伏气温病,其致病邪气因地域虽有寒热之分,但均以湿毒为主,因此宜命名为湿毒疫。《温热论》作为温病学家叶天士对于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论述温病的诊疗时有三方面特色:①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②以透邪为要的治疗思路;③辨别体质灵活施治。叶氏在温病学理论中的发挥,也启迪着中医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李斌  曲道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7-2628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相似文献   

6.
卫气营血学说是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该学说为判断温病疾病的发展阶段、证候、治则及其预后转归的辨治的提供了理论依据。乙肝病毒感染主要是血液传播,在中医属湿热疫毒之邪气,病毒性乙型肝炎病变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宏观表现(患者症状、体征)出发,还是站在微观角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角度)思考,均具有明显的"卫气营血"变化。因此,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思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卫气营血"的辨证思路对疾病的动态评估,特别是在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的评估上,则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7.
李斌  曲道炜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27-2628
透法于温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无论邪气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何阶段,均可辨证使用。本法通过运用轻清灵动、辛香宣透之品,以达到畅气机、调气血,予邪出路,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笔者根据相关文献和名医医案对透法在温病不同阶段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浅析透法之妙。  相似文献   

8.
外感温病是临床常见病,普遍具有发热、咳喘、咽痛等症状,故常用清热法进行治疗。但蒲辅周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外感温病病邪在表,若病邪未及透散而过早使用清热法,易使病邪深入,闭门留寇,故外感温病首先以宣透邪气为重。对于一些已出现里证的情况,应仔细辨证,若属卫气同病,则仍宜宣透邪气,祛邪出表,只有病邪完全入里,才可使用清热攻下等法。  相似文献   

9.
温病壮热.反映着邪盛气旺的病理现象.其特点是:不为汗解,易伤阴津.且常动风,陷营、闭窍,迫血,还可导致气脱、阳衰等,所以壮热的治疗是温病中的关键.由于邪气和素体的不同,温病的壮热则有各种临床表现,治疗必须依据温病学的理论,审因辨证论治.现就个人点滴经验,参考有关文献,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外感温热之邪多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各阶段逐层深入,因此在治疗上应采用"轻清宣透法"因势利导逐层托透温邪,再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性分而治之。卫分疏散表邪,气分透邪外解,营分透热转气,血分托邪外达,总以"轻清宣透法"贯彻始终。宣透邪气,疏畅气机,使邪有出路,契合温病的病机特点,故而贯穿温病证治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探讨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认为王履论述了伤寒、温病、热病三者的区别与治疗,强调仲景立法专为伤寒而设,使温病治法脱胎于伤寒;通过阐发《内经》"四时所伤"学说,提出了据临床表现诊断病因、病机的观点;对于伤寒三阴病的或寒或热,以病邪在传变过程中是否化热为依据,《内经》所论三阴病热证是言其常,仲景所论三阴病或寒或热是言其变,两者不相悖;王履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辨析,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进行了考辨;还对阴毒、四逆与厥、中暑与中热等病证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今某些学者倡用重剂,本文通过整理薛伯寿教授继承蒲氏学术思想有关谈论阐明中医临床疗效高低,绝非与用药剂量成正比,疗效不可唯剂量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首先是理论领悟;其次是医理指导下的辨证立法选方用药;再次遵循经方分量比例也是疗效关键,总量之轻重则应追求适中。此外,提高外感热病疗效关键当融会贯通伤寒、温病和温疫学说。  相似文献   

13.
祝味菊先生是"海派中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学术上衷中参西,崇尚温阳,首提"八纲"一词,独创"伤寒五段""本体疗法"等思想,新解发热机制,重识四气五味,临床上善用附子,创多种温热配伍法,五段辨治疾病,临床疗效奇佳。  相似文献   

14.
暑之特“性”与时令时间维第一要素,在暑温初发5大主证,及暑热病邪的4个临床特点的形成机制上,存在着对应性原理。属性与时令节气的运气时相观探索,对辨治外感热病的识证、立法、选药组方,具有贯通全局的决定性指导作用;并对中医中药如何辨治当前发生的禽流感及可能暴发的人流感(瘟疫)等超级变异的病毒(疠气),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资源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肺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中医风温、冬温。本文通过对60例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系统观察,经过相关的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老年肺炎的有效率高达8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病治宜宣畅气机,祛邪外出、保存阴津为法,忌用苦寒伤阴之品,黄芩性味苦寒,但众多医家临证治疗温病常配伍黄芩。本文分析当代温病大家蒲辅周先生运用黄芩治疗麻疹、乙型脑炎、腺病毒肺炎、风温等温病四则病案,并从中归纳蒲辅周运用黄芩治疗温病的经验,得出黄芩虽为苦寒伤阴之品,临床只要辨证灵活用药,苦寒适时,可被运用于治疗多种温病,不可拘泥于温病容易伤阴之说。  相似文献   

19.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20.
"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应释义为曾病霍乱,今又伤寒,是指曾患霍乱的体质又感发伤寒,而非论述霍乱与伤寒的区别;"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可理解为"本呕,下利者,不可止也",此非不治,而是不可止,使邪有出路,待正复而邪去。临床治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即治病求本;要注意当愈不愈而发生的变证,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辨证论治亦当考虑其动态变化,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