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江苏昆山南星渎王氏,擅长治伤寒温病,名著乡里.先曾祖济堂公,受业于外舅落霞浜陈氏,尽得其传.其治病法度,颇为严谨,用药多中肯,遗有医案甚多,积之盈室,现尚存者,仅光绪年间之二十册矣.传业至先祖绥之、先父慰伯,医名更著,远近求治者甚众.其时农民生活困苦,病非至重笃,不肯就医,故临床所见者,大都属危重之症.先父治病,辨证精详,胆大而心细,有果断,故每挽救危症于旦夕间,是以声誉卓然.抗战前一年,始迁沪行道.先父常利用下乡诊病时乘坐舟楫之余暇,整理历代各家医论,参以临诊心得,著有《医学汇观》廿册,因历战祸,未及付梓.正公虽自幼随待诊右,然以禀赋  相似文献   

2.
医话两则     
吾业医未久,遇邻村一青年问医,言彼父患“中风”之疾,某西医院诊断为“脑梗死”,治而未效,半年来卧床不起。吾往视之,见老翁年70许,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尤以上肢为甚。老翁神情哀戚,有待毙之心,无就治之意。其人舌胖苔腻,脉细而涩,乃以补阳还五汤付之。半月后其子来告,称服药后大有起色,可下床扶杖而行,求吾再诊。翁见吾,竞喜极而泣。吾未暇多思,前方既效,乃不更方。又逾半月,  相似文献   

3.
细察临证失误之因,总因辨证欠详,审证欠明。现粗析数则,以示潜心识证之要。并借以阐述温摄法在久病出血治疗中的点滴体会。例一:梁×女61岁1983年1月5日来诊。咳血三年,冬春尤剧,迭经甘寒凉润,时轻时重,始终未止。旬日前曾就诊,医谓:咳血热多寒少。拟方泻白散合清燥救肺汤,服后咳血频吐,形寒肢冷,  相似文献   

4.
先父熊雨田字岂沛,四川重庆市人,曾任重庆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学会理事、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中医中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自幼随先祖熊吉之先生习医(熊吉之先生系清末喉科名医,治喉疾有独特之经验,尝以治疗乳蛾、喉风、白喉、喉痈等疾有奇效而名噪川内外).每日天未明即庭前诵读四书五经,稍长即闭门苦读《内经》、《难经》.随后即开始背诵《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藉,即至晚年先父亦能“包本”全文背颂这些经典医籍,未及弱冠即能单独诊治一些喉科疾病.为了全面学习中医,先父曾师从当时一沈姓内科名医学习中医内科,随后又专赴沪洲向一陈姓针灸名医学习针灸.因而先父既承家传,又采名师之长,在中医理论上有坚实的基础,熔中医内科、外科、针灸及耳鼻喉科于一炉,在中医耳鼻喉科上独树一帜,造诣精深,博学多识,声望卓著.  相似文献   

5.
医话两则     
一、甘草干姜汤治吐血先父陈光普解放前行医于乡邑,远近颇有医名,1947年夏某日,突然一乘小轿临门,抬一患者急急前来求治。×××,男,成年,病吐血月余,多方求治无效,病情日趋恶化,故远道慕名前来。吾父审视良久,即秉笔直书:炮干姜五钱,甘草二钱。命速煎与之温服,次日复诊云吐血已止,后据证调理渐向愈。  相似文献   

6.
《王氏医存》十七卷,清代王燕昌著述。燕昌字汉皋,河南固始人,其祖先七代为医。该书是王氏七世医术及心得经验之结晶。文体为医论、医话、医案、验方的杂论与札记体。计医论、医话258节472条;医案66例,并附按语;验方200余首。其中以论杂病为主,兼及温病瘟疫,对妇儿科病的证治亦多反复阐发;诊法强调四诊合参,而论述脉诊尤为精详,辨证时注重脉与症,但以症为主要依  相似文献   

7.
<正> 先父黄近轩是仙桃市有声望的老中医,业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内科急证,兹将侍诊所见之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一、顺应时令疗温毒鄢某,女,30岁。1976年3月2日诊。3天前觉双手背轻微肿痛,继而十指木痛,次日肤色紫黑,指尖尤甚,痛如火燎,且畏日光与近火,头面略肿。经用抗组织胺及消炎等药2  相似文献   

8.
先父名繁棣,字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1885~1955年),原籍山东曲阜。少年刻苦讀书,随先曾祖宦遊于河北各地。先曾祖善岐黄之朮,先父耳濡目染,日久对于学医漸成所好焉。十六岁移居易州,得从蔡秋堂、梁純仁及浙之吳公諸前輩,研討《內經》及古人医籍。1910年就京师之邀,委职于外城官医院,与同事陈伯雅、  相似文献   

9.
名医名言     
《山西中医》2009,25(7):6-6
清·陆以计舌著《冷庐医话》谓:“凡病不能自治,必求治于医者,而其要则有四焉。一日择人必严,医者之品学不同,必取心地诚谨,术业精能者,庶可奏功。一日说症必详,脉理渊微,知之者鲜,惟问可究病情,乃医之自以为是者,往往厌人琐语,而病家亦不能详述,此大误也,故凡求医诊治,必细述病源,勿惮其烦。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笔者曾治一女,19岁,经水淋漓不断,已逾3月,历更数医,收效甚微。诊见:面色苍白,气怯声微,不思饮食,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经血色淡质稀,脉细而涩。辨证为气血两虚,虚中夹瘀。试用数方,均未收效。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吾从《中医近代流派选集》中偶得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