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60 min内不同留针时间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方法:将18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两组,记录B超下两组中不同时间点的胆囊容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0 min时两组胆囊容积均达到最小值,并与针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30 min组在50 min时达到半衰期,而留针60 min组在检测结束后尚未进入半衰期状态。结论:针刺阳陵泉穴能够明显促进慢性炎性胆囊的张力性舒缩运动,最佳留针时间以30 min为宜;对于慢性胆囊炎的针刺治疗,以每天针刺2次,饭前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期门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B超测定针刺前即时及进针后第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的量胆囊体积、收缩率,描记针刺期门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针刺的最初40 min内胆囊发生2次收缩,并在进针40 min后达到收缩峰值( P<0.05)。结论:针刺期门修复低张力胆囊动力学的最佳留针时间以40 min左右为佳,以每天治疗2次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穴对慢性胆囊炎患者高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 :B超测定针刺前即时及进针后5,10,20,30,40,50,60 min的胆囊体积、收缩率,描记针刺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 :进针后的最初40 min内胆囊有1次明显的舒张-收缩运动,舒张运动在20 min达到极值。结论:针刺阳陵泉修复高张力胆囊动力学的最佳留针时间以40 min为佳,以每天治疗2次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电针阳陵泉、阳陵泉配胆囊穴对慢性炎性低张力胆囊动力学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B超测定电针前即时及电针60 min内第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的胆囊体积,描记电针对胆囊动力学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两组穴位均表现为电针的最初20 min内胆囊体积呈舒张性变化,在随后的20 min内又有1次较明显的舒缩运动,时间效应明显( P<0.05),但交互作用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远端穴治疗慢性胆囊炎时,留针时间以40 min为宜,治疗频次以每天2次为宜,阳陵泉穴与胆囊穴不宜同时取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针刺肝胆募穴对炎性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为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确定更佳处方和留针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4例患者随机分为期门组、期门配日月组,每组12人,每次留针60 min,并在B超下观察胆囊运动情况。结果:两组穴位均能促进炎性低张力胆囊的舒缩运动,期门配日月组胆囊舒缩幅度更明显。结论:针刺期门穴、日月穴治疗慢性胆囊炎(低张力型)留针时间以40-50 min,每天针刺2次为宜。  相似文献   

6.
全息穴电针不同留针时间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亮  何俊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62-764
目的观察全息穴电针疗法不同留针时间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全息穴电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时间效用关系。方法 12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3层随机分为留针20 min、40 min和60 min三组。依据张颖清先生的四肢长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全息穴位分布,在四肢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取双上肢第二掌骨侧远心端的头穴及桡尺骨段远心端桡侧的头穴,一侧为一组,用长40 mm毫针进针0.5~1寸,进针后提插或捻转行针以使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加疏波电刺激,三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 min、40 min和60 min,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48.8%、68.3%和85.4%,显效率分别为19.5%、26.8%和36.6%,20 min组和40 min组与6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都降低,组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以60 min组作用最明显。结论改善血液流变学是全息穴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机制之一,具有显著的时效关系,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肩井穴与非经非穴对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肩井-胆囊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肩井组和非穴组,每组30例。肩井组针刺右侧肩井穴,非穴组针刺第6与第7颈椎棘突间右侧旁开2寸处,均留针30min。分别于针刺前、针刺15min时及出针30min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胆囊的长径、宽径、厚度,计算胆囊容积,并分别评价两组治疗后肩背及右上腹疼痛、胃胀恶心变化情况。结果:肩井组疼痛缓解率优于非穴组(P<0.05);非穴组患者胃胀或恶心等症状缓解率与肩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非穴组患者胆囊扩大的未见明显缩小,胆囊缩小变形的未见明显扩大(均P>0.05);肩井组患者胆囊扩大的均有缩小,胆囊缩小的均有扩大(均P<0.01)。两组胆囊缩小患者胆囊容积针刺后比较,肩井组明显大于非穴组(P<0.01);两组胆囊扩大患者针刺后胆囊容积比较,肩井组明显小于非穴组(P<0.01)。结论:肩井穴能双向良性调节胆囊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明显缓解胆绞痛及其所引起的肩背部牵涉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每组轻度疼痛患者各观察45人次。均留针30分钟,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分钟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5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种差别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小时。起针后30min左右针刺止痛作用减退到极点。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无论单刺十七椎、还是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留针时间不易短于30min。  相似文献   

9.
韩健 《中国针灸》2012,(10):891-894
目的:观察针刺与喷吸沙丁胺醇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即刻平喘效果差异,并比较留针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89例)和喷吸组(288例)。所有患者均行吸氧、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时,针刺组立即取鱼际,针尖向掌心方向斜刺20~35mm,得气后留针60min,每5分钟捻转行针1次;喷吸组喷吸沙丁胺醇气雾剂200μg,24h少于8喷。观察急性发作时及针刺组针刺后即刻、留针5min、30min、60min,喷吸组喷吸后5min肺功能指标、中医症状评分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针刺组针刺后即刻与喷吸组喷吸后5min肺功能指标、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喷吸组优于针刺组(均P<0.05);针刺组留针5min与针刺后即刻无明显差异;针刺组留针30min以上指标较针刺即刻明显改善(均P<0.05),与喷吸组疗效相当(均P>0.05);针刺组留针60min与留针30min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鱼际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具有平喘功效,即刻起效快,留针30min达最佳疗效,与喷吸沙丁胺醇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相传孙真人十三鬼穴为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及舌下中缝。笔者尝以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例 ,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对双侧穴的针刺顺序为男子先针左侧 ,后针右侧 ,女子则反之。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人中穴 ,针尖向上斜刺 0 .3寸 ,强刺激 ,捻转行针 1 0秒 ,不留针 ;少商穴浅刺0 .1寸 ,强刺激 ,捻转行针 5秒 ,不留针 ;隐白穴浅刺0 .1寸 ,强刺激 ,捻转行针 5秒 ,不留针 ;大陵穴直刺0 .5寸 ,中等刺激 ,捻转行针 ,留针 3min;申脉穴直刺 0 .3寸 ,中等刺激 ,捻转行针 ,留针 3min;风府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差异,寻找最佳留针时间。方法将120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针刺治疗,A组留针10 min,B组留针20 min,C组留针30 min。比较3组治疗前后多伦多评分及面神经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面神经电图波幅损失百分比及多伦多分级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面神经电图波幅损失百分比及多伦多分级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 min治疗贝尔麻痹对多伦多评分及面神经电图改善情况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eedle-retaining time in scalp acupuncture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for post-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82 case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 control group (22 cases), a short-time needle- retaining group (30 cases) and a long-time needle-retaining group (30 cases). Conventional Bobath therapy was employed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scalp acupuncture was combined in the short-time (0.5 h) needle-retaining group and long-time (24 h) needle-retaining group. Then functional assessments were made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using FugI-Meyer motor scale {FMMS), FugI-Meyer assessment of balance (FMA-B)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score. Results: Cases in the long-time needle-retaining group obtained better effects in motor function of the limb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short-time needle-retain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needle-retaining time in scalp acupuncture is substan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effect for post-stroke hemiplegia and long-time needle-retaining is more advisab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10min组、20min组和30min组,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改善情况。结果:留针20min组和留针30min组治疗后VAS、症状积分均优于留针10mi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20min组与留针30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min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5.
Xu M  Xu AP  Sui MH 《针刺研究》2012,37(1):41-45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血清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每组12只。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造血虚证模型。针刺各组每次治疗15min,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SF及TIBC。结果:针刺治疗后第17天,补法、泻法两组的SF与针刺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TIBC明显降低(P<0.05);针刺治疗后第32天,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的TIB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在针刺治疗后各检测时间点,补法、泻法两组的SF和TIB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足三里"对血虚证家兔降低的SF与升高的TIBC有较好的疗效。②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对改善SF和TIBC无明显差异,提示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与重提轻插的提插泻法在虚证状态下未显示出补泻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针刺镇痛留针时间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min、30min、45min、60min4组,以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cGill疼痛询问表为观察指标,记录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各项评分变化,对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统计分析,4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而45min组针刺镇痛疗效明显优于20min组、30min组和60min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腰扭伤针刺镇痛最佳疗效的留针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17.
霍则军 《中国针灸》2003,23(5):253-254
目的:对比耳针与体针治疗花粉症的疗效。方法:体针组取印堂、迎香、合谷、太阳、太冲等穴位加辨证取穴;耳针组取内鼻、外鼻、眼、肾上腺、肝、脾、肺等穴位加毫针点刺放血。结果:体针组与耳针组在临床控制率及总有效率上基本一致,取得疗效时间上体针组显著短于耳针组。结论:体针治疗花粉症比耳针起效快,且对于痰热夹瘀型花粉症患者体针效果好于耳针,而对于肺脾气虚型耳针效果明显优于体针。  相似文献   

18.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体针、耳针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邓元江  刘卫英 《中国针灸》2003,23(10):574-576
目的 :探讨体针、耳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 1 0 4例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 (52例 ,96只患眼 )和耳针组(52例 ,92只患眼 ) ,体针组针刺睛明、四白、风池等穴 ,耳针组针刺耳穴眼、目1 、肝等穴。结果 :体针组和耳针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 ,但体针组疗效优于耳针组 (P <0 0 1 )。结论 :体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肯定 ,且优于耳针  相似文献   

20.
不同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提高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体针组采用体针辨证治疗,按胃肠腑热型、脾虚湿阻型、脾肾阳虚型进行辨证;耳体结合组在体针辨证基础上配合耳穴贴压施治;观察组在耳体结合治疗基础上结合背俞穴推罐。观察治疗前后肥胖相关指标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百分率、血脂变化及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体针组总有效率69·6%,耳体结合组76·0%,观察组90·6%。观察组与体针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在临床主症、肥胖外部指标及血脂代谢方面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耳体结合组各项检查指标均优于体针组,但多数指标差别不显著。结论:耳穴贴压结合体针并配合背俞穴推罐对单纯性肥胖有显著疗效,为治疗单纯性肥胖较佳的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