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师从钦安卢氏医学当代传人卢崇汉先生,发扬其师扶阳一脉学问,致力于医道传承。笔者近年有幸从学于刘力红教授,临床习用钦安卢氏医学桂枝法、四逆法治疗脾胃病、肝病,现将治疗阳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体会总结如下。1钦安卢氏医学学术思想概述钦安卢氏医学认为人之元气又称元阳,元阳化生的相火寄于命门,藏于肾水,是为坎阳;化生的君火藏于心阴之中,是为离火。离火下照生胃土,  相似文献   

2.
“钦安卢氏”扶阳医学由郑钦安开创,继由其弟子卢铸之及后辈传承发展,其学术思想中的核心立意源自刘沅易道会通的哲学思想。刘沅以易学阐释天理,以性命之学诠释人道的方法以及追求后天复返先天而达尽人合天境界的思想主旨使钦安卢氏重视周易,以易解医。在认识人体上,将坎离作为构建人体生理观的核心要素;认为坎中一阳,乾元之气是却病延年的立足点;治病立法上,会合坎离,保持真气畅旺是达到治疗目标的路径;姜(生姜、干姜、高良姜、炮姜等)、桂(桂枝尖、肉桂、官桂等)、附(制附片、天雄片)可作用于坎中一阳,扶助真气流行,故临床多用。其理法有助于临床把握核心,厘清次第,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3.
四逆安胃汤治疗胃脘痛10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拟四逆安胃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胃脘痛106例,疗效满意,总有效率96.2%。结论 中药治疗胃脘痛止痛快,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吴巍 《国医论坛》2012,27(4):42-42
四逆法是钦安卢氏医学中的重要治法,它是在"阳主阴从"理论的指导下所立的大法,具有纳下归根、收工复命之能,其主方首推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主治少阴病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者.《医理真传》曰:"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火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四逆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共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服用茶碱缓释片、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治以中医四逆法,每日服自拟中药1剂;两组疗程为6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通气功能评定、运动耐力评定,并检测CD3、CD4、CD8、CD4/CD8水平,同时记录患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住院或入住ICU率、死亡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WD)方面效果相当(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CD8明显降低(均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四逆法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药结合治疗痹证(阳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痹证(阳虚型)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针灸组50例、中药组50例、针药结合组80例,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98.75%)与针灸组(90%)、中药组(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灸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组比针灸组和中药组治疗阳虚型痹证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嘈杂是胃病中常见症状之一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病。笔者根据对本证多年的观察和实践 ,自拟四逆乌贝散进行治疗 ,效果较为满意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柴胡 1 0 g,枳壳 1 5 g,炒白芍 1 0 g,制海螵蛸2 0 g,川贝  相似文献   

8.
目的:桂枝四逆法能够有效的治疗小儿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方法:桂枝法和四逆法。结果:小孩经过治疗,能够健康成长。结论:桂枝四逆法对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气一元论是从元气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性质的学说,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在不断运动与变化。在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下,郑钦安提出了天人一气、真气为立命之本、万病生于一气、阴阳合为一气、阳气为立命之根等学术观点,构建了钦安医学理论体系,其中"阳气为立命之根"的思想对后世扶阳学派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过敏性鼻炎与肾脏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扶阳学说的理论框架,探究四逆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作用,认为四逆法调护人体元阳是过敏性鼻炎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