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卫权教授运用经方论治特应性皮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先辨六经定方向,次辨方证是尖端;注重整体辨证观,透过皮疹看本质;重方证体质辨识,拓展经方治皮病;灵活用药多思考,内外合治快起效。且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强调要万病识机,通过抓住方证背后的病机来拓展经方的适用范围,创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应用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从3则验案探讨经方临床运用的思路。认为临床处方必须遵循"方-病-人"方证三角诊疗模式,从体质、经典方证、抓经方疾病谱来决定所用方剂。  相似文献   

3.
刘婷婷  黄煌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70-1471
黄煌教授在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鲜明的辨证特色。他认为若要取得好的疗效,所用经方有时需倾向于对病,有时则要倾向于对人。对病而言,常用方为半夏泻心汤;对人而言,则根据患者体质不同选方,如对易气滞,易抑郁的柴胡体质患者,黄教授常予解郁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于性情敏感,精神亢奋的半夏体质患者常予除烦汤;而对于虚弱浮肿的黄芪体质患者,常予黄芪建中汤。通过辨病、辨体质以及辨方证一系列严密的思维过程,黄煌教授对各型慢性胃炎均能准确把握,并做到方证相应,临床自然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4.
黄陈招 《新中医》2021,53(24):25-26
正文:“方-病-人”理论是黄煌教授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经方学术思想,是对《伤寒杂病论》方证相应与体质辨证学说的凝炼与拓展。方与人相符、人与病相应、方与病相对,即方-病-人作为“方证三角”皆相对应时,则如箭入靶心,能使经方疗效最大化。笔者以此学说为据,验诸临床,多获佳效。兹举一四十余年腹痛顽疾医案为例(此案初经误治而不愈,后经体质辨证使方-病-人契合而获效),一以剖析此诊疗模式的方证排他性,二以了解其靶点精准性,三以阐明其疗效确切性。……  相似文献   

5.
<正>经方即古代的经典方、经验方,经方的辨证论治,不仅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辨方证。方证是用方的证据。证据的构成,一是病名,二是体质,即方证是病与人的结合体[1]。笔者在临证中,喜用经方,崇尚方证辨证,方证对应的辨证方法能执简驭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胡希恕语)",只要方证对应,自然药到病除。现择取临证经方验案3则,以飨读者。1腰背痠痛案患某,男性,41岁,初诊:2009年11月2日。诉右  相似文献   

6.
发源于锡澄地区的龙砂医派,历史悠久,学术特色鲜明,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的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龙砂医派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临证注重方证相应、药证相应、辨别经方体质;完善咽喉诊、脐腹诊,作为经方辨证使用之依据;活用六经辨证与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使用;以经方方证指导针灸治疗,针药相合而用,拓展方证使用范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医的优势在于个体化诊疗,一方面需要医生慧眼识人,即对患者的体质做出精确的判断,因为准确辨识体质是精准辨证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求医生根据体质辨证之后据证选方,做到方证对应。本文提出辨识体质与方证对应是个体化诊疗的关键。同时提出确立体质—证候—方药三位一体或者体质—方药二位一体的诊疗模式,能够大大缩小选方范围,提高方证对应的精准度,确保临床疗效,在个体化诊疗中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试论审机组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诚  谢鸣 《中医杂志》2007,48(2):172-174
辨证论治落实于临证的关键是审机组方,审机组方是辨病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是中医“方证相关”的逻辑基础。本文依据“方证相关”的原理,从方药学角度探讨了辨证审机与方药配伍的关系,并提出审机组方中分清病机层次,有序遣药组方;明察病机偏颇,选药主次配伍;揆度病机态势,把握制方法度;辨识复杂病机,注重“无者求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辨治过程中,方证辨证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方证辨证中的方和证之间的联系紧密,牢不可破,有是证便用是方;证是致病因素与体质相互作用而使机体产生的疾病状态;方剂不仅可以直接治疗相应的证,还可以直接针对体质进行调理,增强人体正气和抗病能力。因此,结合患者的体质因素进行方证辨证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81-982
从方证角度认识外台茯苓饮,冯世纶教授提出通过辨太阴、识方证来应用该方。不囿仲景原方,注重根据方证、药证进行合方与增损药味。常用该方治疗胃炎、肠炎等属中医学痞满、泄泻范畴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