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在病因病机中强调正虚邪实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季节气候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体现了五季与五脏、五体的相合关系。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导致五脏痹。一种五体痹可导致多种五脏痹,并且五脏痹之间也相互传变。五体痹预后较好,五脏痹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九味通痹散为纯中药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络通督,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自1998-04~2003-06,我院应用九味通痹散治疗298例风寒湿痹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众痹与周痹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病名,《灵枢》专以《周痹》立篇,同众痹作有详实论述。然而后世却对二者阐发不多。近年娄玉钤从风湿病角度,报告《痹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中国中医药报》2005、10、14、5版),对痹病名称,作过详细总结,但未能把“众痹”列入。笔者认为,该病与现今常见的骨骼性疾病颇多相近,故予讨究。  相似文献   

4.
痹证是经络闭塞不通发为疼痛肿胀或麻木不仁之证。其发病或局限于某些大、小关节,或在四肢,或客于腰背,或遍历周身,或其痛游走不定。关于原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并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痹,且言五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则内舍五脏。邪由经络筋骨而内舍于脏,为难治之患矣!后世医家又有“周痹”、“历节”、“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走注”等许多种名称。此类病症,大抵以知痛知痒为病轻,不痛不仁者为病重。痹证虽有许多名目,但…  相似文献   

5.
6.
余策群 《四川中医》2002,20(8):14-15
痹证,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从湿病、历节论治,认为发病机理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关节,及机体阳气、阴液亏虚,致经络痹阻而成,临证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治疗有汗、温、清、补等。  相似文献   

7.
通痹止痛汤     
张学文  李军 《陕西中医》1994,15(4):169-169
<正> 组成:制川乌(先煎)、制草乌(先煎)、羌活、独活、制乳香、桂枝各9g,地龙、木瓜、当归、川芎、台乌、海藻各12g,全蝎3g。 功效:温经通痹,舒筋止痛。 主治:寒湿偏盛之痛痹证。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甚剧,屈伸不利,痛处固定不移,每遇寒湿则痛重,痛处触之发凉,反复发作难愈者。苔薄白,脉弦紧或沉涩。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没药6g,三七粉3g(冲服),白芷8g,以增强舒筋活血止痛之效;寒盛肢体发冷者,加制附子(先煎)6g,以温阳通  相似文献   

8.
1 一般资料 73例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最高69岁,最低23岁,平均48.24岁;病程最长36年,最短2个月。 2 治疗方法 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味组成:防风、杏仁、滑石各15g,连翘、山栀、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各9g,忍冬藤、桑枝各30g,生石膏60g。……  相似文献   

9.
痹病是《黄帝内经》所论之重要病种,具有内外因素叠加而致的复合式病变机理。其病理损害部位广泛,外而皮肉筋骨,内而五脏六腑,皆可受累。这就是经文之所以要从多角度进行分类辨识的缘由,后世医家皆遵此思路而予以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10.
张沛虬主任医师从医60余年,临床选方遣药严谨,疗效显著,现将张师治疗痹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