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归经及其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中药归经研究概况归经学说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纳形成的。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中医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归经学说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又不能拘泥,胶于定法,要有一定灵活性。解放以来,对中药归经的探讨,多从整理文献着手。不少文章对归经学说的起源、发展、分类、临床应用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六十年代,高晓山等对16种中药的归经作了统计,发现关于归经的说法不一,较为混乱。近来叶显纯等认为归经与受体学说有关,提出了归经与受体学说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观点。至于归经学说的实验研究,由于经络的实质尚不清楚,中医的脏腑概念不同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器官,理想的动物模型建立不起来,给实验研究带来了困难,只是对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作了些实验性探索。林元荃等认为药物归经意味着某种药物促进该经络所属脏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医药特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现代研究不足与量化研究探索方面,开拓新思路、应用新方法、采用新手段,进一步加强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自身特色理论关系的研究,促进中医方药归经实践经验信息化、信息研究数学化、临床研究系统化、理论发展自主化,为中医药自主、原创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归经学说的扩展应用。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和分析,对归经学说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将归经学说扩展到中医的腧穴、方剂、病症以及西药归经方面,为归经学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结论:拓展归经学说理论,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归经指中药作用归属、趋向于某脏腑、经络或特定部位的定位、定向理论。明代中药归经在继承金元时期药物归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众多医家对中药归经进行阐述与发挥,并出现了方剂归经。  相似文献   

5.
归经学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经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历代医学家,颇为重视。但由于归经学说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备,各家论述也不一致,对归经学说的意义也存在一些争议。近年有些中药著作,亦避而不谈药物归经。因此,对归经学说作一简要  相似文献   

6.
归经学说是指祖国医学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特点,把所有中药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其与方剂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从其对方剂用药配伍的指导及其对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的阐释两方面探析归经理论与方剂学的关系。归经理论使理、法、方、药更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群子统计力学计算方法,得到了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及中药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参数,并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群子参数分别对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阴性阳离子中药和阴性阳离子中药的归经作了总结。提出当群子参数R1<6时,中药以入肺经为主;当R1为6~9时,中药以入肾经为主;当R1为10~12时,中药以入肝脾经为主;当R113时,中药以入心经为主。同时根据各组织器官的相生相克关系(从群子参数变化趋势得出),考虑每一种药又兼入其它经。这些为中药归经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解释,为建立传统医学归经学说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药归经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海忠  王志忠 《中医杂志》1998,39(6):369-370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进行的理论探讨促进了归经学说的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为归经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至今未能确立公认完善的能够有效指导归经实验研究的原则和科研方法。本文综合分析了目前归经实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群子统计力学计算方法,得到了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及中药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参数,并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群子参数分别对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阳性阳离子中药,较阴性阳离子中药和阴性阳离子中药的归经作了总结.提出当群子参数R1<6时,中药以入肺经为主;当R1为6~9时,中药以入肾经为主;当R1为10~12时,中药以入肝脾经为主;当R>13时,中药以入心经为主.同时根据各组织器官的相生相克关系(从群子参数变化趋势得出),考虑每一种药又兼入其它经.这些为中药归经的内在本质提供了理论解释,为建立传统医学归经学说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属的,存在极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借助五行推导中药归经不属于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故其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阐述病机,揭示疾病本质,直接或间接明确了疾病的五脏病位,进而为基于临床疗效反证药物归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药物传统功能主治、归经与病机十九条的对比分析,以及明清医家运用病机十九条阐述药物归经的考察,本文确认《素问》病机十九条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统计归肺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归肺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 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记载的146种归肺经中药为样本,通过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归肺经药物寒性占41.1%,温性占27.4%,平性占23.3%,凉性占6.2%,热性占2.0%.这与肺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甘味最多,辛味次之,涩味位居第三,成、酸味位居第四,淡味位居第五.归肺经中药以沉降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50.0%,升浮性质的占药物总数的45.2%.这与肺气本身同时具有宣发、肃降气机升降形式相一致.归肺经中药的毒性明显,占该经药物总数的10.3%.结论 归肺经中药以苦寒、甘温为主,辛平次之.  相似文献   

12.
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武连仲教授用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概括出针刺的理、法、方、穴、术,其创立的"通经止痛"针刺疗法在临床中疗效佳,武老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走窜针感的经穴为主穴,其配伍精确,组方严密,手法独特,可供临床参考。本文将武老运用"痛经止痛"针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从"理、法、方、穴、术"方面做浅述。  相似文献   

13.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古代文献中关于照海穴的主治病证记载颇多,但文献记载之间有所差异,且因该穴现今在临床中仍有较高的使用率,故在对与照海穴主治病证相关的古代文献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临床研究,对照海穴的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归纳,并用经络理论对其取效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结”的学术理论肇端于先秦,形成于东汉,充实发展于金元。“结”理论的产生是中医学建构复杂病机理论的客观需要。《黄帝内经》时期“结”的概念零星出现在医籍中,到东汉时期《伤寒论》开始将“结”作为某种发病机理,隋代《诸病源候论》在继承秦汉以来“结”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加以规范、阐释并初步形成更为系统的病因病机理论,金元时期朱丹溪从临床痰饮与瘀血理论出发,突破性地提出痰瘀胶着成“结”,开拓了中医复杂病机的先河,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想启发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蔡扬 《西部中医药》2012,25(8):41-43
以《内经》和历代医家理论为依据,论述湿邪的起源、分类以及湿邪的特点,并总结前人提出的治湿四法,对湿邪因致病部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治法,即湿在上焦,宜宣气化湿;湿在中焦,宜健脾燥湿;湿在下焦,宜清利湿邪;湿在四肢,宜疏风胜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脾胃论角度探讨真心痛的诊治方法。方法从历代医学著作中总结脾胃论角度诊治真心痛的理论基础和病因病机,归纳出如何从脾胃论角度辨证论治真心痛。结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真心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脾胃论角度把真心痛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心脾阳虚、正虚阳脱四种证型,采用证型相对应的方剂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脾胃与心密切相关,从脾胃论治真心痛,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国医大师雷忠义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痰瘀致病”理论,并将此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作者有幸作为弟子跟师学习,总结雷老“痰瘀”理论治疗胸痹经验,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象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从理论的构建方法分析概念的含义与理论的结构。即通过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脏象的含义,通过脏象含义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内容与结构。结果:1)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为精气学说,脏为库藏、象为气象,肝储藏少阳、木气,与春通应而化生爪、筋、目等,舍魂,在腑合胆,外有足厥阴肝经。2)宋明及清代中早期,《太极图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宇宙发生论,脏为本体、象为“用象”,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相火疏泄从肾精不断扩展到二便、水液、情志、脾胃等。3)清代末期至今,当代中国哲学将阴阳五行学说定义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与关系,脏为本质、象为现象,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体阴用阳成为肝脏象理论核心性内容。结论: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同步,理论内容由不同历史时期脏象的含义决定。意义:探索二者关系,无论对于肝脏象理论的学术发展史,还是脏象及中医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项燕  李瑞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59-63
本研究总结了李瑞教授20余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和特点,主要临床指导思想之一是注重脾胃的诊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是后天之本,李师在临床上根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脾胃气机入手,对于纳运、升降和燥湿三方面,采用升脾阳、益脾气和强调通畅气机、调和脾胃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总结和论述了李瑞教授在临床上以针灸论治脾胃的经验,体现了在针灸临床中从《内经》到后世历代诸家均重视脾胃在发病及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以供广大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志斌 《光明中医》2008,23(8):1051-1052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其含义深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便提出了系统的“治未病”预防思想。本文就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加于总结,为今后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