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医》2020,(1)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 SAT)简称亚甲炎,又称德奎尔万甲状腺炎、肉芽肿甲状腺炎。亚甲炎是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约占所有甲状腺疾病的5%左右。本病多见于40~50岁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3~6~([1])。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本  相似文献   

2.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AT,简称亚甲炎)属于甲状腺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疼痛疾病,约占甲状腺疾患的0.5%~6.2%~([1]),临床发病率约为4.9/10万~([2]),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目前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主要与病毒感染~([4])、自身免疫~([5])及遗传因素~([6])密切相关。近几年,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7])。亚甲炎发病部位在颈前结喉旁两侧,可归到中医瘿病、瘿痛范畴~([8])。亚甲  相似文献   

3.
亚急性甲状腺炎以下简称"亚甲炎",又称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De Quervain甲状腺炎,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亚甲炎占甲状腺疾病的 0.5%~6.2%[1].美国亚甲炎的发病率约为年均12.1/100000人,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0~50岁成年人发病率最高[2].10%~15%的患者可发展成为永久性甲减[3-4].亚甲炎根据其自然病程分为甲状腺毒症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期、甲状腺功能恢复期3个阶段.甲状腺毒症期血清T3、T4增高,TSH降低,131I摄取率减低.临床表现为发热、甲状腺区剧烈疼痛、心动过速、颤抖、多汗.西医以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为主,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易引起感染、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并具有较高复发率.中医药对亚甲炎具有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区明显疼痛,甚则放射至耳部,伴吞咽时疼痛加重,常可有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检时甲状腺呈轻、中度肿大,触痛显著,中等硬度。文献报道本病约占甲状腺疾病的0.5%~6.2%,年发病率为4.9/10万~([1])。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压力增大,本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好发于20~50岁中青年女性~([2])。  相似文献   

5.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和de Quervain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一种自限性甲状腺炎,其主要病因现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建教授用中药汤剂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亚甲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亚甲炎的描述并没有明确而系统的记载,大致可分散见于结喉痛、结喉痈、瘿瘤、痛瘿等疾病中,中医学的瘿病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马老师根  相似文献   

6.
<正>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起病前多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症状可见发热、恶寒、甲状腺区疼痛、心悸、多汗等,查体可见甲状腺触痛、轻至中度肿大。亚甲炎西医治疗目前有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等~([1]),其中主要用糖皮质激素,但减药或停药过程中病情常出现反跳或复发,且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恢复~([2])。王秀娟教授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  相似文献   

7.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为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又称de Quervain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等[1]。多发于中青年女性。西医治疗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2],虽症状消除快,但停药后易复发。本病属中医“瘿病”“痛瘿”范畴[3]。刘喜明教授根据亚甲炎的发病特点及表现,采用不同阶段分期治疗的原则,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曾被命名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或de Quervain甲状腺炎。发病原因是病毒对甲状腺的感染,病毒种类包括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及腺病毒等,发病前患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典型症状为甲状腺部位有逐渐发生的或骤然发生的疼痛,严重者在转  相似文献   

9.
姜兆俊诊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毅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7):318-319
亚急性甲状腺炎(下简称亚甲炎)是一种甲状腺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桥本氏甲状腺炎而居第二位,临床并不少见。姜兆俊主任医师在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丰富和独到的经验,现总结如下。1重视病史,注重局部与整体辨证亚甲炎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在临床上被认...  相似文献   

10.
亚急性甲状腺炎(以下称亚甲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疾病,现代医学常用激素治疗而易复发,本文介绍了刘喜明老师对亚甲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以及辨证思路、治疗方法、用药,提出了亚甲炎的治疗难点与对策,并附验案两则,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2.
益气升陷法是治疗大气下陷的基本法则,张锡纯首创的升陷汤是治疗大气下陷的经典方剂。笔者跟随曹洪欣教授临证期间,发现曹师应用益气升陷法治疗心律失常、重症肌无力、呼吸系统疾病、女性排尿困难等诸多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4.
中医之经气与氧代谢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忠  黄波  陈军 《中国针灸》2012,32(2):183-186
运用中医理论、生物医学理论及实验医学方法探讨现代生理学氧代谢与中医经气的相关性,为逐步揭示经气与经络实质奠定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及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论证并验证笔者提出的中医经气与现代生物医学氧代谢相关性的假说观点。根据对氧代谢的认识及中医经气经络理论,中医"经气"与氧都是具有物质、功能及信息特性的"质",两者在生理作用和病理反应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实验结果也表明:中医经气与氧代谢关系十分密切。据此笔者认为:①中医经气的实质与氧及其代谢相关物质密切相关;②与氧代谢相关物质的特异分布及其功能可能是经络及经气的实质内容之一;③氧及携氧蛋白可能是中医经络之"气血"实质的主要内容;④针灸调节经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整体及局部氧代谢状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临床入手,根据男性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发现肝气郁结与男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介绍临床运用疏肝解郁法治疗多种肝气郁结型男科疾病(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附睾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少弱精症),探求其治疗机制,并通过病案形式来体现其治疗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在男科疾病中的优势,对于临床指导由肝气郁结引起的男科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是导致辅助生殖技术(ART)移植结局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中医营卫二气"传制调和"过程与子宫内膜生理变化调控过程高度相关,并从营卫不和角度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的形成机制,认为营卫不和之实质在于卫阳不煦、寒湿入营、痰瘀浊阻、传制失常,进而打乱女性的正常内分泌规律,影响子宫内膜血流状态,干扰子宫内膜微环境与胚胎发育的协调同步。  相似文献   

19.
20.
诸气统一论     
张国杰 《中医研究》2010,23(10):1-3
“诸气统一论”是笔者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难经》等气血学说以后,经多年临床感悟形成的理论认识——元气、中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诸气在来源、化生和敷布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气的来源是统一的,均始于元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