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的施治时间对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治疗时宜选择最佳治疗时机,根据得气情况决定是否留针,根据具体病人、病情决定留针久暂,根据辨证结果决定疗程长短。如果避免或减少针灸治疗中施治时间上的不利因素,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联合针灸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20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20例治疗组用中药辨证施治联合针灸治疗,100例对照组用西药多潘立酮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药辨证施治联合针灸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韩彬 《中医杂志》2012,53(17):1507-1509
针灸与中药是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式不同的治疗方法,应当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运用,即宜针则针,宜药则药,针药配合,相辅相成.从复合证候分别施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结合、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结合、辨体施治和辨证施治兼顾4个方面列举病例,对针灸与中药的异效互补关系及优势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刘京昱  韩光 《河南中医》2014,(3):515-516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配合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2组均以治疗3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施治配合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伤寒论》针灸理论叙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研究古典医籍《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及临床论述。[结果]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指出:"伤寒三阳经病,实热证居多,宜用针法,三阴经病虚寒证居多,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结论]张仲景遵六经循辨证,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及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病,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经络、脏腑、八纲辨证,进行具体分析病情,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并辨别疾病的性质,属寒、热、虚、实的哪一类型,以作出临床诊断,并分清标本缓急,抓住其主要矛盾,以决定治疗方法。然后,按照治法,结合输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临床取穴配穴,组成循经远道配穴、循经远近配穴的配方,并结合针灸的性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以作出宜针宜灸,当补当泻的针灸处方。在十四经脉中,每条经脉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并有它所属的固定输穴,以治疗各经所主治的病症。现结合针灸临床实践,对十四经与脏腑常见病症的辨证进行针灸治疗,作如下举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不寐病的疗效.方法 针灸交会穴三阴交、关元、大椎与中药辨证分型施治.结果 治愈24例,显效28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92.86%.结论 针灸中药辨证治疗不寐病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丽华 《四川中医》2009,27(3):83-84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应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女阴白色病变3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术结合中药针灸辨证施治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治疗,研究组进行手术结合中药针灸辨证施治。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疼痛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脊髓神经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治疗中,手术结合中药针灸辨证施治的疗效显著,应该在临床上多加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有经络、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因辨证等。现代针灸临床辨证论治思想日趋淡化,或简单套用以药物疗法为主的中医内科的辨证思路,或忽视辨证过程以特定穴的套餐模式直接用于临床,且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临床,制约针灸发展。分析现代针灸辨证方法的误区,结合《内经》经典辨证思路,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例总结针灸辨证方法,旨在强调针灸独特的辨证论治思想在施治过程中的重要性,亟须建立科学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