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采用舌咽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同时设立普通针刺对照组,观察比较不同针刺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在常规辨证治疗中风的基础上,治疗组在舌咽局部针刺廉泉、金津、玉液。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吞咽困难方面优于对照组。4.结论:舌咽针刺比普通针刺治疗更能有效的改善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ysphag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提高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的疗法.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针刺天突、廉泉穴为主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30.0%.结论针刺疗法能有效提高西医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寻提高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的疗法。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应用针刺天突、廉泉三穴为主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30.0%。结论针刺疗法能有效提高西医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的假性球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治疗假性球麻痹的有效方法方法临床确诊的假性球麻痹患者180例,男98例,女82倒,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局部针刺配合头针,每日1次,每次治疗30分钟,6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以脑复康注射液静滴,弥可保片口服。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刺风府配合芒针透刺治疗脑卒中慢性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深刺风府配合芒针透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3.3%,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深刺风府配合芒针透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法。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中风所致的假性球麻痹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麻痹,又称延髓麻痹,是指由延脑或大脑等病变引起的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发音障碍为主症的一组病症。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治疗为主,配合其它方法,治疗中风所致的偏瘫伴有假性球麻痹的患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邹宏军  赵文民 《中国针灸》2004,24(4):227-228
目的:探寻提高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的疗法.方法:将17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3例.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应用头针、舌针、体针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10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疗法能有效提高西医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影响针刺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PBP)患者疗效的因素。方法 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假性球麻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 针刺对PBP是有效的,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中发现随着脑卒中发生次数的增多,发生重度吞咽困难的机率有增高的趋势,发生吞咽困难的时间相继提前,提示对脑卒中进行早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针刺治疗本病提供可参考的疗效判定标准和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全部疗程结束后,通过吞咽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前后对吞咽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效果优于对照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疗效显著、治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80-781
目的:观察曾氏太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脑卒中后因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n=65)和对照组(n=65),针刺组采用曾氏太极针法结合功能训练,选用太极八卦针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症状体征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两组症状体征评分均有明显下降,针刺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后随访,两组积分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曾氏太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可以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与康复训练配合,共同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是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垂直投射区的周边进行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病灶侧头皮言语区(言语一、二、三区)、运动区(顶颞前斜线)、感觉区(顶颞后斜线)的方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5天、30天,对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5天、30天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30天和治疗后1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T定位围针法对中风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疗效肯定,且优于传统头针.  相似文献   

12.
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30例中风病患者分别采用头针针剌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大脑中、前、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头针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和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均可增加两侧脑血流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与针刺非病灶侧顶颞前斜线治疗后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针刺病灶侧和非病灶侧均可改善中风患者脑血流,临床上选用头针治疗中风患者可取病灶侧或非病灶侧的顶颞前斜线。  相似文献   

13.
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单纯头针、头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218例,脱落18例)、单纯头针组(220例,脱落20例)和头针+认知训练组(222例,脱落22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运动康复训练,互动式头针组在认知训练的同时于顶中线,患肢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行头针治疗;单纯头针组仅予头针治疗;头针+认知训练组于上午、下午分别进行头针和认知训练。均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评分评价各组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4、8周时,3组患者MoCA量表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互动式头针组高于单纯头针组和头针+认知训练组(P<0.05,P<0.01)。3组患者治疗8周时MoCA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互动式头针组高于单纯头针组和头针+认知训练组(P<0.01),除注意力评分外,头针+认知训练组Mo CA量表其余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单纯头针组(P<0.01)。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头针和头针+认知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同步针刺运动疗法与单纯针刺运动疗法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选取患侧髋三针,健侧顶旁1线及顶颞前斜线给予常规针刺30 min后,保留头针,观察组予针刺运动疗法同步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照组予针刺运动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股四头肌等速肌力指标[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F/E)]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PT、AP较治疗前升高(P<0.05),F/E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PT、AP高于对照组(P<0.05),F/E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同步针刺运动疗法能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活动、股四头肌肌群功能,有效改善下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周钰  李秀娟  刘欢  鲍毅梅  周光 《河北中医》2021,43(1):107-110,15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艾灸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幼鼠记忆与学习能力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日龄7 d的Wistar幼鼠通过左颈总动脉结扎离断建立缺血模型,再放入缺氧箱中(氮气92%,氧气8%)2.5 h建立缺氧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120幼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头针组、艾灸组及联合组,每组30只。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头针组造模成功后第3 d取头针顶颞前斜线(双侧)与顶颞后斜线(双侧)及百会针刺治疗,每日1次;艾灸组造模成功后第3 d取穴夹脊(双侧)、百会及足三里(双侧)行艾灸治疗,每日1次;联合组造模成功后第3 d行头针联合艾灸治疗,治疗方法同头针组及艾灸组,每日1次。各组均治疗32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幼鼠的记忆与学习能力进行检测,记录各组幼鼠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并检测大脑海马区NO及GSH-Px的表达水平。结果头针组、艾灸组及联合组幼鼠治疗后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且联合组幼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均短于头针组和艾灸组(P<0.05),但头针组与艾灸组幼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艾灸组及联合组幼鼠治疗后海马区NO及GSH-Px水平与对照组比较,N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GSH-Px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幼鼠海马区NO及GSH-Px水平改善均优于头针组和艾灸组(P<0.05),但头针组与艾灸组幼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艾灸可明显提高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瘫幼鼠的记忆与学习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NO水平,升高GSH-Px水平,改善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RP)探讨头针顶颞前斜线中2/5治疗脑卒中的即刻效应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0例,健康人25例,两组均予头针刺激,均选取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两组分别于针刺前,针刺10 min后进行ERP检测,脑卒中组还需进行肌力评级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部试验结束后,从ERP里提取受试者左右手的运动皮层相关电位((movement-related cortical potentials,MRCPs)。结果:头针刺激10 min后,脑卒中组运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降低(P<0.05);肌力评级较前升高(P<0.05);针刺前后脑卒中组患侧手MRCPs波幅较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头针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即刻效应明确,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顶颞前斜线时刺激皮层运动功能区,降低了大脑运动执行策划的能量损耗,激活了受损脑区与运动相关皮层区域的神经元,提高了大脑对运动过程的处理效率,从而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改善。并且我们观察到,健侧脑具有代偿性作用,这提示我们临床中进行头针针刺时,进行双侧刺激可能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寻提高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9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A组)、康复治疗组(B组)、头针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A组采用头针治疗,穴取健侧项颞前斜线、项颞后斜线;B组采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进行肢体功能治疗;C组采用A组与B组疗法相结合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4±0.36)显著低于A组(8.94±0.56)和B组(8.64±0.49)(P<0.05);且C组ADL能力评分(88.39±10.02)和临床疗效(90.0%)均显著高于A组(74.19±12.12,76.7%)和B组(72.29±11.52,73.3%)(均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特定针刺方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对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脑卒中软瘫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2组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特定手法针刺委中、三阴交、太溪穴,观察对脑卒中软瘫期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肌张力恢复的早晚、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委中、三阴交、太溪穴的特殊针刺方法能促进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方法在辨证取穴与局部取穴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头针与体针治疗68例,并与常规体针组50例作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77.9%和97.1%,对照组则分别为54.0%和94.0%,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眼针联合头皮针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头皮针,"华佗牌"毫针(25×40mm),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取额中带、额旁1带前1/3、中1/3、后1/3各三穴并接力刺,快速斜刺进针,针与头皮呈25°~45°夹角,进针深度20mm,留针30min,1次/d。治疗组50例眼针,参照彭静山《眼针疗法》取穴:双侧上焦区、肾区、肝区、同时进行观眼视病,加取脉络形状、颜色最明显经区;取沿皮横刺法:应用于眶外,找准经区界限,穴位均距离眼眶2mm,在选好的经区,向应刺的方向沿皮刺入,可刺入真皮达皮下组织中,不可再深;一手持针,另一手按住眼睑,把眼睑紧压在手指下面,右手拇食二指持针迅速准确刺入;刺入后不行提插拾转手法,如不得气可刮针柄;留针30min,1次/d;头皮针治疗同治疗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头痛指数、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28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联合头皮针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