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意认为中医治疗不寐证主要从心、肝、脾、肾着手,分别从益气养血补心脾、滋阴清热治相火、疏肝理气解肝郁、燥湿化痰理中焦4个方面治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分阶段论治。  相似文献   

2.
<正>陈意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余年。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陈师治疗阴虚型眩晕的经验介绍如下。阴虚眩晕证是一个极易转化的眩晕类型。可由阴虚极而转至阳亢证;并可兼夹风、火、痰、瘀,由虚转实。阴虚型眩晕在急性发作或加重时往往包含了实证眩晕的证型,如阴虚夹肝风上扰、阴虚夹肝阳上亢、阴虚夹风痰上扰等,所以阴虚型眩晕的治疗横跨虚实两端。陈师认为阴虚型眩晕的治疗当分缓急,即  相似文献   

3.
林敏 《光明中医》2011,26(12):2587-2591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中医脾胃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模型研究及现代医学(炎症、Hp感染、胃肠动力学、细胞凋亡、基因调控、蛋白表达、免疫学、微生态学、胃肠激素、能量代谢等)和舌苔变化、诊断标准的量化、中药现代研究及用药规律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多方面、多层次地探清其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辨治脾胃湿热证经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叶天士对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在诊断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证是脾胃病最为常见的证型,病因多为外感湿热之邪、酗酒嗜烟、饮食肥甘厚腻等.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日益增多.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从循证医学角度讲,必须从证的研究入手,确立湿热证的辨证依据及相关的客观化指标,借以明确湿热证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笔者现就近5年的文献概述此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胡慧良 《中国中医急症》2014,(5):859+871-859
陈意主任医师系第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于浙江省中医院,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临证50载,勤于医理,专于实践。陈师探本溯源。将以八纲为总纲,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有序结合,贯穿于疾病诊治的始终,形成便于掌握的“辨证论治三步曲”理论,充实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操作。特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7.
陈意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人有幸随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痹证治法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不适,纳差,嗳气,恶心等。本病不仅会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病程迁延会有恶变,有形成胃癌以及肠癌的可能性[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脾热湿热证涉及的病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最为密切,尤以慢性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概况分析,论述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研究、本质研究及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的一个常见证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动力学、免疫学、水通道蛋白、能量代谢、微生态学等方面对有关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清脾胃湿热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正  黄志新  劳绍贤 《新中医》2003,35(6):12-13
介绍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诊疗经验。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是内外合因,天人相应,治疗主张分解湿热,重在治湿;调理脾胃,通达气机,气化湿亦化。并强调病证结合,证为本,病为抠,症为标。  相似文献   

12.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常舅的实证。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基本是由外感湿热邪气和内伤饮食不节两方面引起,与个体素质也有一定的关系。脾胃湿裁证的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缓慢,病程或潜伏期较长,呈渐划性;症状矛盾,如胸闷、脘痞、腹胀不喜按,知饥不欲食,口渴牙喜饮,舌苔腻而黄等阴阳性同见之症候;治疗过程中可出现籀化热化且病情缠绵反复,常易复发。脾胃湿热证具有广泛雕临床基础,杨春波等在福建省18所中医医院内科和西医曝中医科的400例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7个系统的43种内科病,以脾胃病占首位;西医11个系统71种内科病,消化系统病占第1位。近年来对脾胃湿热证的母究多由胃肠疾病人手,取得了一定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脾胃湿热涉及的病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隐匿、渐进、反复、难愈是本病的特点,因此治疗较为棘手。清化饮是全国名老中医杨春波主任医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经验方,笔者临证用之,屡验屡效。  相似文献   

14.
盖不寐一证,临床常见.辨证有外邪扰动和正虚失养之别,总属阴阳不交、神不安宅之证,按证审察诊治,自当不难,但在疗效上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叹.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在生理情况下,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心肾相交,则神安志宁.在病理情况下,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心肾不交,神不安宅,故眠难酣.因此心肾不交为不寐之根本,欲安眠,当以交通心肾为要.而使心肾相交者,多数医家多着眼于心和肾本身的病变,或曰肾水不足,或曰心火亢盛,注重心肾的调理,而忽视脾胃肝胆斡旋其间的作用.笔者参加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期间,侍诊名中医陈意老师于侧,并研习他的医论及医案,发现陈师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治法独著慧眼,方药有其妙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近年来关于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行了概况分析 ,论述了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研究、本质研究及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内科的常见病证,广泛存在于多种慢性疾病中.调查发现,脾胃湿热证涉及西医病种72个,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38.9%[1].该证型的特点是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粘滞难解.病人主诉往往痛苦不堪,反复就医,但总体疗效不佳,且稍有饮食不慎、偶感风寒则症状旋复如前.现就脾胃湿热证的主要治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分析论述了李东垣论治脾胃湿热证的特点。李东垣论治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是脾胃内伤为本,或随时为病,或"阴火乘其土位";临床症状特点是内伤气虚为主,湿热症状为标,同时伤及多脏;治法方药特点是益气升阳,虚实兼治,用药辛开苦降。  相似文献   

18.
王俊  张翼宙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123-123
陈意教授治疗疑难杂症本随治病求本的思想,主张辨证论治,不拘泥于西医病名,针对顽固性咳嗽,常见的胃痞、腹满,难治性便结等,从辨证论治出发分别采用小柴胡汤、增液汤、血府逐瘀汤、定喘汤等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由于外感湿热之邪,酗酒嗜烟,饮食肥甘厚味等因素使得脾胃湿热证成为慢性胃炎主要证型之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历来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十年来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文献并为此做一综述,希望为今后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劳绍贤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脾胃消化病专家,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从事脾胃学说的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在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胃癌癌前病变等重大课题方面成绩斐然.劳绍贤教授指出岭南之地以脾胃湿热证为多见,病因在于内外相合,天人相应,倡导“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的现代中医学临证思维,临床时根据标本缓急,做到证、病、症3者结合,在治疗上强调湿热分解,重在治湿,并以调理脾胃为主,通达气机为要.本文主要介绍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