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浙贝母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浙贝母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发现可能有新的化学成分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水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研究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产生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现象,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甘草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配伍合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含量,分别观察在煎煮的0,5,10,20,30,45,60,75,90 min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比单煎时低。结论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附子甘草配伍能增效减毒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从组分合和的角度,肯定了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Shen H  Zhu LY  Yao N  Wu J 《中药材》2011,34(6):937-942
目的:建立HPLC-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大鼠口服3种含附子煎液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变化。方法:3组大鼠分别灌胃附子煎液(A液)、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B液)、甘草附子合煎液(C液),附子剂量均为1.5 g/kg,HPLC-MS法测定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用DAS 2.0数理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与附子配伍后,三种乌头碱的Cmax、AUC均降低,MRT、t1/2均延长,Tmax无明显变化。甘草附子合煎液相比于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Cmax、AUC更低,MRT、t1/2更长。结论:甘草能够显著影响附子中三种乌头碱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4.
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从化学角度揭示附子甘草配伍的机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比较了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物质变化的规律。结果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乌头碱都发生水解;比较单煎、合煎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甘草酸加速了乌头碱的水解。结论甘草酸加速乌头碱水解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赵海峰  梁晓  赵锦  张蓉娟  王喆  崔春利 《陕西中医》2010,31(9):1228-1229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川贝母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川贝母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发现可能有新的化学成分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平贝母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平贝母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发现可能有新的化学成分的出现,原有成分的消失,某些化学成分溶出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彭稳稳    刘莎莎    王亚    张永鑫    李俊松    李文  蔡宝昌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4):258-261
 目的 以附子-干姜药对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单煎液及附子与干姜合煎液中次乌头碱(HA)、苯甲酰乌头原碱(BAC)、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A)及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A)4种乌头类生物碱,探讨两药相须配伍增效原理。方法 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相为乙腈,B相为0.2%醋酸水溶液(三乙胺调pH为6.2),梯度洗脱(0~15 min:25%~31%A;15~36 min:31%~35%A;36~40 min:35%~25%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 ℃。结果 4种乌头类生物碱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加样回收率为96.9%~101.9%,RSD<3%。与附子单煎液相比,附子与干姜合煎液中次乌头碱及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煎出量增加,苯甲酰乌头原碱及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煎出量稍有减少,但4种乌头类生物碱煎出量总和呈增加趋势。结论 附子与干姜配伍可促进乌头类总生物碱的溶出,从成分角度解释附子与干姜相须配伍增效原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半蒌贝蔹芨攻乌”中乌头剧毒成分(次乌头碱 )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对其中的乌头与其它诸药配伍前后水煎剂中次乌头碱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半蒌贝蔹芨攻乌”的科学性。方法 HPLC条件:流动相:甲醇-水-氯仿-三乙胺(70∶30∶2∶0.2),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5nm,柱温40℃;选取生附片(属乌头类)单煎及分别与半夏、全瓜蒌、浙贝母、白蔹、白芨1∶1配伍合煎,100℃水浴加热45min制备水煎剂,乙醚萃取煎液中的待测成分,氮气流吹干萃取剂,残渣用甲醇溶解后进样测定次乌头碱含量。结果 除半夏外,其它诸药与乌头配伍均能使水煎剂中次乌头碱的含量增高,且与药材中的酸性成分(溶液pH值下降)有关。结论 本实验从诸药与生附片合煎液中有毒化学成分含量升高角度,肯定了“半蒌贝蔹芨攻乌”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附子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模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质量浓度,利用LC-MS测定灌注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3种配伍方式对上述6种生物碱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附子单煎液相比,苯甲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率(A)呈下降趋势;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中的Ka和A相比附子-甘草合并液有所减少;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呈下降趋势,附子-甘草合并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均呈升高趋势,附子-甘草合煎液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吸收相比附子单煎液中均有所降低。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6种乌头碱类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阐释"附子得甘草而后缓"的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生附子临床煎煮过程中双酯型乌头碱的溶出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与煎煮剂量和煎煮时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Technologies Athena C18-WP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1 %三乙胺)-水(70∶30),流速:1.0 mL·min-1,柱温:35 ℃,检测波长:235 nm。结果 生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碱水煎极不稳定,随煎煮时间的增加,乌头碱比例不断增加,4 h达到峰值。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相似,均有下降趋势,其中次乌头碱明显下降,0.5 h最高,4 h最低。结论 该方法学考察符合定量要求,结果准确,可说明生附子临床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碱的溶出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