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强制性运动组(运动组)和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组(联合组)各20例,3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相应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星期后对3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4星期后3组改良Ashworth评定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运动组低于电针组(P<0.05),联合组更低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FMA及BB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运动组高于电针组(P<0.05),联合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能够减轻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疗法间干预次序组合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分为先电针患侧曲池合谷、后Bobath握手上举运动组,先Bobath握手上举运动、后电针患侧曲池合谷组,记录并比较患侧半球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单纯电针或运动都能提升患侧SEP波幅,与针刺或运动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且二者之间的升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先针刺后运动组或先运动后针刺组不仅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这两组间的波幅差值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电针及运动疗法均可即刻改善患侧SEP,但电针及运动疗法二者不同干预次序的组合对患侧SEP的影响不同,以先针刺后运动组合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改善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缺血缺氧大鼠脑皮层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缺血缺氧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先针刺后运动组,先运动后针刺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GAP-43阳性细胞数,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光镜下计数免疫组化染成棕黄色或者黄褐色的GAP-43阳性细胞。先针针后运动组及先运动后针针组与空白组、模型组相比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而先针针后运动组与先运动后针针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针刺与运动疗法的不同干预次序对GAP-43表达的影响,但应当重视时间因素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都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头电针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和NIHSS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明显效果,加用头电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勇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1):15-16
中风偏瘫是针灸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症之一 ,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多发病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自 1984~ 1999年用电针为主 ,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 162例 ,疗效明显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162例中 ,男 82例 ,女 80例。年龄最小 36岁 ,最大 70岁。病程最短 7天 ,最长 1年。脑出血 2 7例 ,脑梗塞 135例。左侧偏瘫 86例 ,右侧偏瘫 76例。伴失语 9例 ,伴面舌瘫 89例。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第一组 (上半身 )主穴 :肩骨禺透臂、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肩透极泉、外关透内关。配穴 :伴失语者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及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A组——强制性运动疗法组(10名),B组——电针治疗组(10名),C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9名)。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康复训练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进行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三组患者治疗6周后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电针治疗组,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组的WMFT、FMA、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均利于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二者结合对脑卒中早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叠加效应,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康复机械手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机械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上田敏手功能评分、手指关节活动度、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上田敏手功能评分、手指关节活动度以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UE评分、上田敏手功能评分、手指关节活动度以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级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联合康复机械手可显著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手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机械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眼针疗法结合水中太极拳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患者对下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组50例予眼针疗法结合水中太极拳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步长、步速及频率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步长、步速、步频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长、步速、步频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AC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  相似文献   

9.
中风偏瘫患者的三期功能锻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月华 《河北中医》2003,25(10):785-786
中风 (脑血管意外 )急性期经过抢救、治疗 ,病情稳定后 ,多数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偏瘫或功能障碍。在其恢复过程中 ,早期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与今后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关系。功能锻炼可以发挥和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局部和全身的气血流通 ,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防止肢体日久偏废不用而致筋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畸形等 ,促进功能恢复。因而功能锻炼对中风偏瘫患者十分重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笔者通过细心观察和使用 ,总结出功能锻炼的一些方法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归纳为三期实施。第一期 :床上活动 ,变被动活动为自动活动适应对象…  相似文献   

10.
分期循经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分期循经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的原则分为针剌组(30例)、运动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分期循经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前后以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三组自身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星期后,治疗组与针刺组、运动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与运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循经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项针加腹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项针加腹针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项针、腹针,穴取风府、风池、天柱、中脘、关元等;对照组穴取臂臑、曲池、环跳、伏兔等,均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Ashworth分级、Fugel-Meyer评分和痉挛侧上肢肌电F波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上下肢Ashworth分级和Fugel-Meyer评分明显改善,痉挛侧上肢肌电F波波幅下降、时限缩短、阈值增高(均P<0.01).在改善患者上下肢Fugel-Meyer评分、下肢Ashworth分级、痉挛侧上肢肌电F波波幅、时限及阈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50.0%(P<0.01).结论:项针加腹针能降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12.
三步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晓刚  张丽  王国华 《中国针灸》2004,24(4):232-234
目的:探讨三步针法对中风偏瘫的影响.方法:将7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分别给予三步针法及传统针刺方法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肢体瘫痪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60.5%,与对照组的36.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步针法对中风偏瘫作用显著,是临床治疗中风偏瘫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5.778,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933、14.493,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7,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电针结合康复手法与单纯康复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分为针康组(30例)、康复组(30例).针康组采用电针(穴取肩髃、肩髎、肩贞等)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及肩关节疼痛积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三角肌中群肌力、上肢运动功能级别的评定.结果:两组在肩关节疼痛积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三角肌中群肌力、上肢运动功能级别等方面的评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康组优于康复组;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康复组的73.3%(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可通过多个作用环节对肩关节及肩胛骨周围肌肉的肌力和肌张力发挥良性调节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肩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分别联合火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火针组与电针组各41例,火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火针疗法,电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电针疗法,连续治疗8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分级,并根据痉挛分级情况判定疗效,同时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火针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97.56%,电针组为92.68%,但两组MAS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FMA评分中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 两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与电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对改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均有积极意义,但火针疗法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躯体功能恢复上效果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疗效。方法: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37例。结果:肌张力降低总有效率83.3%,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总有效率86.5%。结论:说明阴经电针疗法在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较好疗效,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电针改善中风患者单足支撑相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吕长生  袁立霞 《中国针灸》2010,30(6):446-448
目的:为针刺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2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电针组(11例)。对照组只进行神经内科的基础治疗,电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脾俞等穴,治疗观察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运用生物力学信号观测单足支撑相比例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部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组在单足支撑相比例方面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以提高中风患者单足支撑相比例,生物力学评定较康复量表评定敏感,可以作为疗效评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46例,采用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是治疗脑卒中偏瘫较为理想的方法,尤其在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缓解痉挛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