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探析《时病论》有关外感病的论述,表明在清代寒温争论之时就有力图使寒温合一的外感病学专著出现。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医外感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仍将外感病学范围内的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作为两门学科开设,重习雷氏之见,对建立外感病学新学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病论》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医外感病理论证治的重要古籍,在外感病诊治的理、法、方、药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研读该书理应了解以下基本信息。1《时病论》作者及版本流传《时病论》作者雷丰(1833~1888年),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清代衢县(今浙江衢州)人。祖籍福建浦城,随父辗  相似文献   

3.
《时病论》系清·雷丰撰著,成书于公元1883年。是书从识病归类到分证论治,立法处方用药,自成体系,且多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贡献,为近世医家所推崇的有实际参考价值之佳作。兹就其写作特点和主要学术成就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写作特点 是书共分八卷,根据《内经》论四时病之大意,分述各种时令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立法的依据,次列作者自拟的“诸法”和备用成方,末附相关的临床案例,以为印证,总言先圣之源,分论后  相似文献   

4.
<正> 《时病论》为清末医家雷丰所撰。是书对四时外感病,特别是温病颇多阐发,很切临床实用。本文就其温热观,探讨如下: 一、注重时令节气《时病论》以四时为主线,阐述了不同季节外感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证治特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四季又各有主气,感受不同的时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故外感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就温病而言,春之温病,虽有新感、伏气之分,均是由于感受时气而发。夏之温病,多因感受暑邪引起,但感邪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6.
时病是指发生在四时的外感病,正如雷少逸《时病论》所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时病发热多处在四时外感热病的早中期阶段,此时如能及时把握时机,正确辨证用药,则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祛邪退热、保全正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两段经文的细读,认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侧重于外感火化;"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侧重于内伤杂病而导致的火热病,临床诊病应活看外感内伤,详辨病机。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在治疗外感表证时,重视扶阳。寒邪易伤阳气,疾病过程中多见阳气哀微、阴寒偏盛之证,遣方用药多偏辛温,以扶助阳气散阴除寒。同时,仲景对外感表证病机与阴津相关、治法方药顾护阴液、津液存亡决定预后等方面亦有所论述。然学者对《伤寒杂病论》的外感表证护阴思想极少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看外感病辨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温病条辨》是两部外感辨治的专著,在外感病的辨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的研究,透过外感病学术研究中最复杂的寒温问题,探讨外感病辨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