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咸,指未食用咸食自觉口中有咸味,与多食或少食咸味食物无明显关系,通过记录总结两例跟师伺诊中的病案,反映了口咸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辨证施治,通过滋补肾阴、清降虚火,以及温阳补肾、培土制水法,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口咸案     
正患者,女,53岁。主诉:口咸2月余。就诊日期:2017年1月7日。现病史:近2个月来自觉咽中有咸味痰涎,每于下午至晚间加重,清淡饮食仍觉口咸难耐,饮水不能缓解,未诉其他不适。思及中医理论中"咸入肾",考虑多与肾虚有关,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诉近半年来劳累过度,体力下降明显,较以往更易疲乏,查体发现太溪穴附近皮肤较鼓胀,轻度按压即有酸痛感,  相似文献   

3.
真武汤治口感异常症验案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口咸案王某,女,54岁,1993年10月8日诊。口咸如含盐水1年余。前医多投健脾化湿固摄之剂罔效。察其形体略丰,畏寒肢冷,面色白。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辨为肾阳不足、水饮上泛。治以温阳化饮。真武汤加味:制附片(先煎)12g,炒白芍、生姜、炒白术、茯苓各15g,桂枝、益智仁各10g,炙甘草5g,3剂。日1剂,文火煎2次,取汗600ml,早晚分服。服药1剂后,口咸即显减,3剂尽,口咸及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该例以口咸为主症,伴形丰面、畏寒肢冷等。咸味入肾,肾虚则咸味不能归于肾,挟饮上泛而如含盐水。故取真武汤合苓…  相似文献   

4.
患者余××,男,40岁,干部。自诉从1981年以来自觉口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重时则昼口咸难忍,夜卧则辗转难眠,饮食莱类不敢问津,甚则喝茶也觉咸味,更则食糖也不知甘味,纳谷不香,头昏目眩,腰酸冷痛等症。医者或曰肾阳亏虚,或曰口腔味觉变异,皆以温肾等法,迭经治疗,久  相似文献   

5.
魏炜佳  骆和生 《中药材》1989,12(12):42-43
咸味的归经始于《素问》,谓“肾欲咸”是五合之一(《五藏生成篇》),“咸入肾”是五入之一(《宣明五气篇》);“咸先入肾”(《至真要大论》)。本文以《中药学》教材所载药物为依据,对此论点进行探讨。《中药学》所载正药性味、归经俱全者414味,其中咸味药42味占10.2%。咸味药中纯咸者19味占45.2%,复合咸味(咸味兼其他味)23味占54.8%。  相似文献   

6.
夏××,男,52岁,1984年5月26日诊。口不知咸味半年。食入于口,余味皆知,唯独不知咸味,迭经多处就医无效。现症:食物不知咸味,甚而口咀咸菜亦不知咸。食纳尚可,时有失眠多梦,二便调,舌尖略红,少苔,脉寸大尺弱。证属:肾阴亏虚,心肾不安,脾运失调。治以补肾滋阴,交通心肾,助脾健运。拟六味  相似文献   

7.
哺乳口咸     
女 ,2 5岁 ,1 998年 3月 1 9日初诊。 2 0周前足月顺产 ,自初次哺乳时即觉口中有淡淡的咸味 ,微渴 ,饮清水亦觉味稍咸而不解其渴。 5d前出现白睛红赤、羞明流泪、黄白眵多症 ;口咸口渴明显加重 ,哺乳时更甚 ,且整日不得缓解 ,饮清水则觉如浓盐水般。头部昏蒙 ,心烦少寐 ,纳差溲清 ,乳汁分泌正常。舌质红 ,苔薄白 ,脉数。此乃脾虚失运 ,水湿停滞 ,心肾交泰之枢受阻。治宜健脾渗湿、交通心肾 ,拟苓桂术甘汤合交泰丸治之。处方 :茯苓 1 2 g,肉桂 3g,白术1 0 g,甘草 6g,黄连 1 0 g(后入 )。水煎服 ,日 1剂。服3剂口咸症状消失 ,饮清水已无咸味 ,…  相似文献   

8.
何颖 《家庭中医药》2006,13(9):73-73
1.做菜加点醋 咸味是食品的一种基本味道,但是过咸或过淡都会影响食品的口感,以致影响人的食欲。  相似文献   

9.
咸为五味之一,<内经>关于咸的理论以咸味入水脏肾为依据,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为线索,阐述了饮食和药物的咸味与肾,与心(血),与脾胃(津液)的利害关系,主要有下列四个观点.  相似文献   

10.
例1:赵××,男:52岁,工人。二月前开始自觉口中带有咸味,曾多方求医治疗,终未获效。且日渐加重。于1985年5月7日来诊。证见:口咸,唾液带有咸味,咽干,唇有干裂感。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此属肾阴不足,相火偏亢。治以滋阴补肾,清泻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生地15克山药12  相似文献   

11.
咸补药性论     
咸为中药五味之一,《内经》最早论述咸味之药性云:“咸软”,“咸入肾”,“咸走血”。后代医药学家承袭了这一药性观点,迄今为止,对咸味药药性的论述,仅限于此。考察历代本草书籍,相关医药论著及临床用药,发现成味药物具有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咸味药,早在春秋时期的《管子·幼官》中提到:"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酸先入肝,苦先入心……咸先入肾。"明确定义咸味药归经为肾,色属黑。《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主耳。"《素问·宣明五气》曰:"肾属水,咸入肾。"肾属水脏,水为阴,间接说明咸味属性为阴。本文将咸味药在血液病中的  相似文献   

13.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还反映各种药物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医采用了五味配五脏理论,故有"咸入肾"之说。其实,咸味药的作用超过了传统的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本文以咸味药为研究对象,从咸味药与中药四性及归经关系、咸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咸味药的方剂配伍规律及其在脾胃病的临床运用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咸入肾,肾主骨,过咸伤骨"是肾藏象理论中咸味和肾、骨关系的重要内容,《内经》中已基本形成。其中医病机在于咸味的特性主泄,而肾主封藏所致,此外过咸也可影响血脉运行,而使骨骼失养。现代研究发现高氯化钠可以使骨量减少,在于高盐摄入增加了尿钙排泄和造成的内环境酸中毒,激活了破骨细胞活性促进了骨吸收,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其深入研究可丰富中医肾藏象理论的内涵以及生活中饮食方式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药咸味泻下质疑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271000)李家明,韩兆红主题词攻下,五味中药药味理论是中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以阐明中药药味及其作用的说理工具。对于中药咸味所具有的作用,上自古代医药典籍,下至当今各类中医药书籍,多有"咸能泻下、润下"...  相似文献   

16.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感染性疾患,以口腔黏膜白色网状损害或丘疹、斑块、糜烂为特征.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颊部为多.患者多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黏膜粗糙麻涩感、烧灼感、口干、偶有虫爬痒感.黏膜充血糜烂和遇辛辣、热、酸、咸刺激时,局部可有灼痛.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与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中医学可将本病归属口疮、口糜、口疳、口蕈等范畴.现将浙江中医药大学范永升教授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足跟痛孙×,男,29岁,干部。1980年1月诊。行走时足跟疼痛如针刺已有月余,近日加重。查局部无异常,舌脉正常。伴尿频量多。秦伯未先生曾讲过:“足跟疼痛……,虽系小病,治宜峻补”。于是嘱患者口服金匮肾气丸(市售)日三服,每服一丸。服完一盒(十丸),疼痛即明显减轻,服完二十丸后,足痛消失,后未再发作。2.口咸丁××,女,52岁,农民。1981年5月3日就诊。口中泛咸已有年余,饮水后稍减,须臾同前。伴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畏寒肢凉等。曾在某医院检查,考虑为“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苍黄,舌质淡胖,舌苔薄白,两脉沉细。分析:咸味归肾,其性  相似文献   

18.
《天津中医药》1986,(4):38-38
人们品尝食物时,其味觉不外是酸、甜、苦、咸、辣。但同样的食物,同等的佐料,同样的做法不同,由于温度,所尝迟钝道,度是不相同的。如甜味在出味36℃时觉浓味的温度越低,味觉越差。反之温度升高才会感到食品的甜味;咸味的感觉为17~40℃,温度越高,咸味越浓。  相似文献   

19.
口咸 患者,女,67岁,2008年3月8日初诊。自诉口咸20余载,曾用中西药无效。诊时患者面色微黑,精神不振,但饮食正常,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脉沉弱。证属肾气虚弱,肾液上泛,方用金匮肾气丸化裁。  相似文献   

20.
口咸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口味异常,临床上常表现为脾虚湿盛或肾阳亏虚。临床常应用健脾益肾、温补肾阳等方法治疗。王耀光教授在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指导下应用经方,以甘寒之剂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口咸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