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经提到“……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所谓“上病下取”即上焦及上部头面的病症采用调整中下焦而从下施治的方法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这种治法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简介如下。1 右眼凝脂翳兼黄液上冲 张某 ,男 ,2 5岁 ,2 0 0 2年 7月 2 0日初诊。 3天前右眼不慎被树枝擦伤后 ,右眼视物模糊 ,畏光流泪 ,疼痛 ,纳少兼口苦 ,便秘 ,胞睑红肿 ,白睛混赤 ,黑睛中央有圆形之陷翳 ,浮嫩污秽 ,风轮内下缘有黄液 ,苔焦黄 ,脉弦有力。诊断为右眼凝脂翳兼黄液上冲 ,证属热毒上冲 ,治拟通腑解毒。处方 :生…  相似文献   

2.
浅谈“上病下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上病下取”源于《内经》。属于《内经》中的“远道刺”(九刺中的一种 )。如《灵枢·官针》篇说 :“远道刺者 ,病在上取之下 ,刺府俞也。”这是指病在上部头面、躯干而取下肢穴位的方法。《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明确指出 :“刺府俞治府病。”这是治疗六腑病的配穴方法。《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 :“合治内府。”具体指出了治疗六腑病时可以取六腑的“合穴” ,认识到合穴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作用。由于疾病的部位同针刺穴位相隔较远。所以称“远道刺”———即“上病下取”。“上病下取”是诊治疾病的一种配穴方法。当疾病表现的症…  相似文献   

3.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急重,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笔者不拘常法,中西汇参,在急性期循祖国医学之上病下取治则多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少阳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头痛,针灸治疗少阳头痛方法较多,其中运用上病下取的选穴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其具有良好的疏经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本文从古代文献、现代临床报道及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讨上病下取选穴方法治疗少阳头痛的临床特点,从而说明上病下取选穴方法能够效地治疗少阳头痛。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扭伤、跟痛症、痛风性关节炎是针灸科常见的足部疾病,笔者结合经络循行与现代解剖学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采用“下病上取”的治疗原则辨证选穴,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方法 以“眩晕”、“针刺”、“温针灸”、“电针”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102篇相关文献,涉及下肢穴位17个,腧穴的总频次为212次。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眩晕的下肢穴位所属经络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取穴频次较高的前六位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血海、太溪。其中,以特定穴的使用频率最高,以五腧穴最为常用。穴位聚类分析显示第一大类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组成。第二大类由太冲-悬钟-足三里-太溪、侠溪-行间、三阴交-血海-足临泣组成。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共得到7个核心腧穴节点,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临泣、侠溪、丰隆。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下肢穴位多以脾胃肝肾经为主,特定穴以五腧穴为主,并显示出辨证循经取穴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治则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上病下治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从四点阐述上病下治的临床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8.
"气至病所"在癔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后医者应用一定的手法使针感循经传导至患处的现象,又称为“行气”。关于“气至病所”的记载,较早的见于《针灸四书》,明代《针灸大成》中也有“病有远道者,必先使其气直达病所”的描述,针灸临  相似文献   

9.
通腑泻热、平肝潜阳法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腑泻热、平肝潜阳法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左正林主治周梁整理(江西省吉安地区人民医院吉安343000)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通腑泻热;平肝潜阳法;临床应用近几年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4例患者,男性3例,...  相似文献   

10.
<正> 上病下取是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即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上,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下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笔者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注意整体联系以及上下升降的调节,临床上广泛地将该法运用于诸多危急重证的诊治中,每收满意效果。一、通腑泻火治唇疔肿毒李某,男,25岁,1985年4月15日初诊。上唇人中部突发疔疮,自行用针挑破,挤压,继而红肿热痛,痛不可近,颜面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