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钱塘魏之琇为清代中医世家,以纂编整理《续名医类案》一书而驰名杏林,凡研究医案者多以本书为首选。但专门对魏氏本人的医案进行研究者甚少。笔者受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之际,有幸参加鲁兆麟恩师主编《中医医案学》一书的编辑整理工作,在系统研读该书的过程中,见每类病案后所附魏氏医案多从肝肾立论,法以滋水涵本,重用地黄、拘杞,每获起死回生之功。由是悉心收集散在于《续名医类案》一书中魏氏所有病案共106则,试作以下探讨。一、肝木为病的广泛性观魏氏医案中,从肝肾立论者96案,占全部医案之大半。举凡内伤杂病,外科疡疮,妇人血崩,无不  相似文献   

2.
肝癌随证施治四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干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篇云:“肝为起病之因,胃为传病之所”。而肝癌患者常热毒薰肝,以致阴虚津耗,舌光绛起燥。上则干呕不思食,下则大便干结不能行。若此  相似文献   

3.
<正>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20~45岁的女性,属于中医"乳癖"范畴。《疡科心得集》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强调郁在乳癖发病中的作用,"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郁"可以为病因。郁怒喜伤肝,故赵献可在《医贯》中说:"郁乃肝病",然凡郁非皆为肝郁,赵氏根据五行相因之理,进一步在其著作中指出:"...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郁,而水亦郁矣。"肝郁乃郁  相似文献   

4.
胃病从肝论治 ,历代医家多有论述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 4 9案 ,其中有 1 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转变之所” ,“肝脏厥气乘胃入膈” ,“厥阴顺乘阳明 ,胃土久伤 ,肝木愈横” ,“厥阴之气上干 ,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 :“肝胃之气 ,本又相通” ,一脏不和 ,则两脏皆病 ,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 ,以通调气机为纲 ,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 ,使之久痛难愈。而…  相似文献   

5.
肛门湿疡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该文举中药内服、外洗结合治疗肛门湿疡医案1则,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健脾理气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医宗必读》论述肿瘤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案》更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癌).”脾胃论者重视脾胃作用,认为“元气之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从脾胃入手,调整患者全身状况,调动其内在抗病能力,既是健脾  相似文献   

7.
<正> 祝:通"注",敷涂也.例:'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周礼·天官冢宰》)——疡医掌管治疗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用的外敷药和去脓血除腐肉的药剂.食:通"饲",给人吃.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二十多天后少做一些比较厚的粥给病人吃.食:通"蚀",蛀蚀也.例:"内食五脏,而症见于外也."(《薛氏医案·厉疡机要》)——在里面蛀蚀五脏,而症状却在外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殿克敬 《陕西中医》1990,11(8):337-338
<正> 郭诚杰教授执教临床数十载,治学严谨,医技精湛,特别对乳腺病的治疗研究颇深,笔者随师,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仅述其治乳癖之法,以飨读者。1.细察病机责之肝胃气血不畅乳癖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增生病。早在我国隋代《诸病源候论·乳结核候》就有记载“足阳明之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其经虚,风冷乘之,冷折于血,则结肿,……冷则核不消。”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记述更详。云:“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垂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巢氏认为“风寒之邪侵袭足阳明经脉,与气血搏结而成”。高氏则总结为情志郁结,肝脾功能失调而生,且乳房肿块随情志变化而变化。通过对2000余名妇女的普查及800余例患者的诊治,郭老发现本病与肝胃(脾)冲任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藏血。肝脉  相似文献   

9.
胃病从肝论治,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案共计49案,其中有16案是从肝论治或肝胃同治的病例.叶天士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变之所""肝脏厥气乘胃入膈""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现代医家刘渡舟也指出:"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说明肝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病理联系.现代医家黄一峰治疗胃脘痛,以通调气机为纲,他认为胃气失于通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气滞又可以导致食积、痰湿、郁火、瘀血、伤阴等病理变化,使之久痛难愈.而胃气之所以失于通降,首先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息息相关,所以治疗胃痛,十分重视疏泄肝气以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胃之通降失司,则脾之清气难以升发,故临诊用药常升降并进,常用黄连(或龙胆草)配吴茱萸辛升苦降.  相似文献   

10.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利[1]。胃土壅滞,气机升降失调,反克其所不胜,则易影响肝木的疏泄功能。肝木疏泄功能失调,克犯脾土,则导致脾胃功能的失常;脾胃虚弱,肝木乘虚克伐,使虚者更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述"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病可以传脾犯胃,脾胃病亦可累及肝,故  相似文献   

11.
王旭高(1798-1862),江苏无锡人,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环溪草堂医案》、《外科证治秘要》等.王氏习医先以疡科行,尽传其舅父高锦庭之学,其论治肠风脏毒,可谓要言不烦,便于师法. 1 病因病机 肠风脏毒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痔疮、痔漏、结肠炎乃至直肠癌等具有大便下血属风热或湿热邪毒,壅遏肠道,损伤脉络者.肠风脏毒的病因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相似文献   

12.
水银     
《光明中医》2014,(10):2086-2086
味辛寒。主疥,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解皮毛中湿热之毒,虱亦湿热所生也。堕胎,至重能堕胎,又胎气始生肝气养之,金克木则伤肝而胎坠也。除热,杀金、银、铜、锡毒,得五金之精气,故能除其毒也。化还复为丹。水银出于丹砂中者为多,故亦可炼成丹石,金精得火变化不测,铅汞皆如此。久服,神仙不死。以其不朽而能变化也。  相似文献   

13.
胡方林 《国医论坛》2002,17(3):47-48
清代名医王旭高为治疗肝病之大家 ,常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 ,惜其《西溪书屋夜话录》详于肝病治法 ,略于病因病机之发挥。然所著《王旭高临证医案》及《环溪草堂医案》对情志致肝病颇多论述 ,故探讨之补其不足 ,以利临床使用。王氏认为 ,肝主疏泄 ,能调畅气机 ,气机调畅则气血畅达 ,人的精神情志就舒畅开朗 ,故肝与精神情志关系尤为密切。病理情况下 ,情志致病 ,也主要影响到肝主疏泄及肝主藏血的功能。王氏认为情志发为肝病 ,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 怒则气逆 ,动风动火而发肝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在脏为肝 ,在志为怒。”一般来…  相似文献   

14.
廖秋源 《新中医》1995,27(4):60-61
透脓散加减治疗细菌性肝脓疡的体会廖秋源透脓散乃是《外科正宗·卷之三·肿疡主治方》专门主治一切痈疮内已成脓,无力外溃之方。张秉成曰:“夫痈毒之成脓也,必由正气充旺,方得变化而成。倘或气血衰弱,则不能郁蒸为热,而脓之成也无期。即既成脓矣,亦须赖正气以托之...  相似文献   

15.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胃痛的医案丰富,叶天士认为胃痛多与肝有关,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分析胃痛医案可归纳出下列5种证型:肝气犯胃、肝郁化火犯胃、肝犯胃兼痰饮胸痹、郁伤脾胃阳虚、肝风犯胃液虚,从肝论治胃痛是其特色。探究叶桂从肝论治胃痛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对当今临床胃痛的诊治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病,临床以乳腺肿块和发作性疼痛为特点。相当于祖国医学“乳癖”、“乳中结核”的范畴。本病大多由于情志不遂,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外科正宗》载,本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疡科心得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8.
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于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泄泻日久,脾胃两虚,气阴俱伤,中气下陷,生化式微,肝失所养,横逆克脾,运化失司,水谷留滞,气机紊乱,寒热错杂。治疗既不宜分利,又不可纯补,补之而恋邪,消之则伤正,温之而热炽,寒之则伤阳,利之而伤阴。  相似文献   

19.
薛氏比较重视小柴胡汤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他说:“若表不已,渐伤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亦得,犹伤寒在半表半里,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薛氏医案选》总138页)薛氏将《伤寒论》辨证的原则引申到疡科,辨其病在肌肉,进而提示病在脏腑之表,腠理之里。薛氏用小柴胡汤仅取《伤寒论》中和解之意,将解表与清里药用量等同,取其解表与清里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20.
外疡之病变虽在局部,但与人的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因此,治疗外疡除根据局部的症候,来辨别其属阴属阳和寒、热、虚、实外,还应参合其部位、全身情况及脉舌等证象,进行综合分析。兹举医案数则,谈点治疗体会。病案举例一、泻足少阳之火例: 例一:邬××,男,27岁,门诊号700163。左眼角疔反复发作,脓成即溃,脓净则敛,迭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中西药物,迁延三月余不愈。来诊时,左额近眉梢处有一如桂圆大、根盘肿硬之肿疡,焮红木痛,左半头部胀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