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05,26(11):1228-1229
1 综合本草源流略述 综合本草是本草学的主要载体。将《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这些主要著作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一条大致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李时珍《本草纲目》广泛应用比较法。1.比较药物形态,明确药用植物。旧本草中有一药数名,数药同名者。故李时珍在序例中辟药名同异栏。将五物同名、四物同名等等统列其中.一目了然.在具体药物中又以对出来区别易混药物。对形态相近的不同药物.亦指出其形态不同之处.2.比较药物产地,重视道地药材.李时珍亲自收采。  相似文献   

3.
(一) 中医的药物学,古名为《本草》,以《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为最著名。为什么名为《本草》,它是怎样起源的? 中药古代名为“药”,言其众多,名为“百药”。如《山海经·火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逸固书·大聚解》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  相似文献   

4.
沈尔安 《家庭中医药》2005,12(12):52-52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转载了一则晋代葛洪《抱朴子》中有关“长寿毛女”的传奇故事。秦末汉初,西楚霸王项羽进驻咸阳,一宫女惊走,逃入山中,饥饿时寻找食物,经一老翁指点,教食柏仁,嚼柏叶。起初觉苦涩难咽,日久则渐渐习惯,而常以此充饥,且冬不觉寒冷,夏不觉暑热。至汉成帝时,有猎人于终南山见一老妇,身无衣服,全身黑毛,跳坑越涧,身轻如飞。许多人  相似文献   

5.
6.
《亚太传统医药》2006,(2):10-10
<正>《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相似文献   

7.
清代本草书籍虽然在数量上占目前存世本草的近半,但中医学界对其学术方面的贡献普遍评价较低,尤其是在《本草纲目》这部影响力空前之巨著的辉映下,清代本草似乎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难有突破。但作为运用传统方法编写本草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的医药学家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寻求发展,并与近现代药物学进行了接续。从清代综合性本草的编纂体例出发,尝试探究“后《本草纲目》时代”医药界在本草理论和运用上的补充和发展,完善传统本草的历史脉络,并思考这一时期本草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五部综合性本草古籍的现代相关研究文献,比较本草古籍在现代受关注的程度,探析被研究和利用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读秀学术、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统计并分析五部本草古籍相关的文献数量、发表时间、学科分类、被引量等数据。结果:发现五部本草古籍在现代被研究和利用的情况相差很大,《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更多价值有待研究和挖掘。《本草纲目》研究热度居高不下,不过,存在内容滥用和传播混乱等问题。结论:社会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本草领域的某些重大成果都能够推动业界对本草古籍研究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蒿莱野人姚可成编辑的《食物本草》有着较高的本草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 ,但在成书时作者项已被伪托为元·李杲编 ,明·李时珍参订。即便如此 ,该书的流传脉络也一直较为清晰 ,然而这种情况从 1994年以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不但其作者项被人为地正式归属于李时珍 ,而且连书名也径直变为《本草纲目》了。更令人不解的是这种怪现象被人为地放大了许多倍 ,这种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食物本草》和《本草纲目》研究的误区 ,因此有必要指出这种特殊的《食物本草》现代刊传系统的存在 ,提醒人们慎重引用 ,合理归类。否则不但会以讹传讹 ,而且还容易引起图书情报分类工作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凌云 《东方养生》2014,(9):14-15
凌霄花的别名不少,比如芰华、紫葳华、茇华、陵霄花、堕胎花、藤萝花、吊墙花等等。不过它原名“紫蔚”,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以“凌霄花”为名最早出现在《唐本草》上,该书说紫蔚就是凌霄花。后来李时珍称其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日凌霄,《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描述:“凌霄野生,蔓才数尺,得木而上,即高数丈,年久者藤大如杯,初春生枝,一枝数叶,尖长有齿,深青色。自夏至秋开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牵牛花,而头开五瓣,赭黄色,有细点,秋深更赤。八月结荚如豆荚,长三寸许,其子轻薄,如榆仁、马兜铃仁。其根长亦如马兜铃根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牛膝性味的科学内涵,为正确指导其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牛膝性味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发现其性味变化的规律。经考证发现,牛膝常用品种有2种,即苋科牛膝属的怀牛膝和杯苋属的川牛膝;牛膝的"性"多记载为性平,少许文献记载为性温;牛膝的味由"苦"向"酸"逐渐发展为"苦、酸"和"苦、酸、甘"同时存在,川牛膝的味由苦、酸向苦、甘转变,并解释牛膝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为怀牛膝、川牛膝的性味研究,怀牛膝、川牛膝药材的研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牛膝性味的变化反映了中药性味理论是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性味的初始标定原则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而定转为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  相似文献   

12.
青蒿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的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千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iemisia annua,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本草纲目》新增的黄花蒿属于Ariemisia annua,晚出异名,赵燏黄等本草学家的见解是正确的,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13.
《神农本草经》书名,不仅未见于先秦文献,连“本草”二字,也未见于先秦。“本草”二字,到西汉时才出现,此与西汉时方士盛行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药龙胆原植物的研究及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瑞  安伟健  高元泰 《中草药》2001,32(11):1039-1041
目的 通过对我国商品龙胆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品种,并对以往文献记载的错误和混乱进行澄清。方法 资源调查及鉴定。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有4种;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scabraBge、三花龙胆G.triforaPall,及滇龙胆G.rigescens Franch。其他另有3种民间作龙胆草用。结论 通过本草考证,证明历代所记载的正品龙胆的原植物应该是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  相似文献   

15.
  《纲目》“条解”作为《纲目》药物各论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专门介绍历代医药学家(亦包括李时珍本人)有关药物品种及原植物形态、药物产地、采收情况的论述,对于中药品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从(1)广搜博引,集中前贤论述,便于查考;(2)承前启后,补充前人不足,有所发挥,(3)躬 身实践,纠补前人之偏,资料可靠等3个方面,阐述了《纲目》“集解”用于药物品种考证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6.
茯苓的传说     
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把它列为上品;宋代《图经本草》上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耳。”  相似文献   

17.
李时珍(1518~l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代杰出医药学家。父言闻,为名医。时珍幼习儒,又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曾在太医院供职,晚年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因念及本草类书历代注解谬误颇多,遂广采博收,辨疑订误,奋发编修,自1552年至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卷,初刊于金陵。《本草纲目》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共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分16部62类,各药列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医药结合。书中附有药图1千余幅,药方1万余个。它对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马蜂窝,中医称其为蜂房。蜂房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日本长脚胡蜂或异腹胡蜂的巢。全国均有,南方尤多,秋冬二季采集。晒干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晒干。生用或炒用。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之效。历代医家对其功用多有精辟的见解。《神农本草经》:“主惊痫瘼癜、寒热邪气、癫疾、肠痔。”《名医别录》云其“疗蜂毒、毒肿”。《日华子本草》曰:“治乳痈、恶疮,煎水漱牙齿痛、痢疾。”《本草纲目》曰:“露蜂房外科齿科及它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本草汇言》解其能“驱风攻毒,散疔肿恶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论传统本草学对中药功能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一 《中医研究》2007,20(6):31-32
中药可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如按自然属性,可分为金、石、木、草等;按其药性,可分为寒、热、温、凉等;按其功能,可分为解表、攻下等。长期以来,按自然属性与按功能分类,是传统本草著作关于药物分类的两大主流。清代以前,以自然属性分类为主,中药的功能分类或混于其他分类系统中,或作为二级分类;清代以后,中药分类渐转为以药物功能分类为主。不同的分类反映着不同的认识,研究传统本草著作如何按功能对中药进行分类,有助于描述中药功能分类由简到繁的发展轨迹,追溯本草学家对中药功能的认识过程。本文似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药苦地胆的本草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苦地胆的本草学研究曹晖刘玉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毕培曦(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及中药研究中心香港)苦地胆又名地胆头,为菊科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L.的带根全草[1],系我国华南地区,尤其港台地区一味常用民间药[2,3]。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4]和东南亚、南美洲以及非洲一些国家民间都喜用这一药物[5,6]。虽然《中国药典》(1977年版)曾正式收载过苦地胆[7],然而由于该药材在广东部分地区习称“土公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