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中药口服合拔火罐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理疗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采用理疗合并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5年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药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急性带状疱疹后的并发症,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的疾病之一,一直缺少有效药物。笔者对我国近5年来使用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为临床治疗和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2004年2月~2005年12月运用中药内服联合熏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2003年3月~2005年4月用中药配合局部火针点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2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2岁,平均4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5年;全部病例均为躯干部一侧带状疱疹皮疹消退1个月以上,在原皮损侧有明显的皮肤刺痛或灼热感等后遗神经痛症状。2治疗方法复元活血汤加减药用柴胡10g,天花粉15g,当归10g,红花10g,甘草10g,炙山甲10g,酒大黄6g,桃仁10g,生地20g,玄参10g,丹皮10g。兼有口苦,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肝胆余热或肝胆湿热明显者加龙胆草、栀子;年老体弱及头…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嗜神经后造成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临床疱疹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此病可以用口服中药、止痛药、局部封闭、针灸等方法治疗,但往往单一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对止痛药形成依赖.我科于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采用汽疗仪熏蒸自拟中药方联合中药口服、肌注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治疗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年龄在50岁~ 75岁之间,平均62.5岁;男11例,女19例.入选标准:临床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除头面部疱疹后遗神经痛,无严重心、肝、肾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系统疾病及无精神病者.  相似文献   

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疼痛分3种类型:持续性烧灼痛、阵发性刺激痛、针刺样痛。疼痛持续时间一般为数日及几个月不等,极少数有1~2a。由于疼痛的剧烈性及顽固性,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常常失眠、焦虑不安、情绪压抑甚至有自杀倾向。笔者现将近几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及脑电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2年10月~2004年11月对80例头、面、颈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例采用中药治疗并进行脑电图(EEG)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柴胡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中医杂志》2000,41(11):651-651
柴胡的主要功效为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随着医学的发展,对柴胡药用范围认识也不断扩大,其在抗疲劳,恢复组织机能方面的功用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笔者由此受到启发,在1998年间,用柴胡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肢体肿胀、麻木、活动不利等,取得理想效果。如治孙某某,男,71岁。因患左臂部带状疱疹,经某医院治疗,疱疹逐渐消失,局部结痂。1个月后,仍觉患肢阵发性掣痛,伴手臂麻木,活动不利来我院门诊。诊见:左臂不能上举,肘关节以下至手指指端部肿胀明显,手指不能弯曲,皮肤疱疹结痂处色斑深紫,精神委  相似文献   

10.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类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结果:治愈2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结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口服龙胆泻肝汤合西药阿昔洛韦,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阿昔洛韦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45位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针刺夹脊穴、局部围刺与口服汤药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以常规量口服普瑞巴林胶囊,局部外涂辣椒碱软膏,肌注甲钴胺注射液.均连续治疗15天后根据视觉模拟法,根据数值的变化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5.4%,总有效率95.5%,对照组治愈率26.1%,总有效率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配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采用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对照组48例应用西药卡马西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68.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联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职良喜 《针刺研究》2006,31(2):119-122
目的:观察复方亚甲蓝液有氧穴位注射治疗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复方亚甲蓝液有氧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32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95%CI=97.4%~97.6%);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95%CI=72.3%~72.7%)。治疗组综合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U=6.33642,P<0.001);治疗组发生无效患者的危险性降低(RR=1.345,95%CI=1.103~1.639;RRR=-34.5%,95%CI=-10.3%~-63.9%);治疗组每治疗4人,可较对照组减少1例无效患者(NNT=4,95%CI=2.5~9.7)。治疗组痊愈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RBI=9.67,95%CI=7.636~11.894;ABI=72.5%,95%CI=72.33%~72.67%);治疗组每治疗1.379人,可较对照组减少1例无痊愈患者(NNT=1.379,95%CI=1.111~1.657)。结论:复方亚甲蓝液有氧穴位注射治疗PHN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单味药研究等综述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指出: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采取辨病辨证、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灵活运用,综合辨治,可提高诊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对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其镇痛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透穴刺法治疗,选取百会透通天(双侧)、前顶透承光(双侧)、正营透承灵(双侧)和皮损相关节段的同侧膀胱经穴向相应夹脊穴和督脉经穴透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选取与皮损相应的同侧夹脊穴和背俞穴。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疼痛改善程度,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改善程度、血浆中P物质的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透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提高机体P物质含量,从而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发作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发作期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组(51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疗法配合龙胆泻肝汤口服,对照组采用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HN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平均止疱、脱痂、疼痛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中,治疗组PHN发生率为13.73%,对照组为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带状疱疹患者,可缩短病程,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且有效预防PH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痱散配合针刺(治疗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寒证兼气滞血瘀者)治愈率50.6%、有效率81.8%,优于酰胺咪嗪合并针刺(对照组)治愈率22.2%、有效率72.2%.特别是其治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病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其中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称为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心肌纤维化,心肌糖脂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异常,胰岛素抵抗,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蛋白激酶及其家族蛋白酶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 TOR)号通路,NF-E2-related factor 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等。中医多从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面考虑,所用药物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两方面,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效果良好。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深入挖掘中草药资源,利用其组方特色和多剂型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的防治研究做一回顾,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温针配合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祛风解毒中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曾经接受西药、局封、射频温控热凝术或手术等治疗,但疗效欠佳,或术后复发的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给予患者温针灸配合中药祛风解毒定痛止痉汤治疗。针灸治疗隔日1次,每星期3次,中药每天1剂,煎药400mL,分2次口服,28d为1个疗程。应用视觉模拟积分(VAS),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变化,疼痛发作每日频次变化。结果针药并用治疗1个疗程显效率11.8%,有效率91.2%,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减少疼痛发作频次,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