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井穴刺络法能否加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偏瘫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将急性缺血中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井穴刺络加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和醒脑开窍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结果:①Fugl-M 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手臂、腕部、手、脚4部分FMA总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臂、腕部、脚3部位积分组间比较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手指运动功能评分中,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积分评价: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P(0.05);而缺损积分减少值(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③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及SS-QOL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分比较中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主要在改善手指运动功能方面及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例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普通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VAS评分、上肢FMA评分、水肿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水肿评分较治疗前将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燕丽 《新中医》2020,52(4):138-141
目的:分析肌张力分期取穴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里程安钢总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14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针刺无分期治疗(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观察组加用针刺分期治疗(弛缓期给予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痉挛期给予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40.35%(P0.05)。治疗后,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肢和下肢Fugl-Meyer (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上肢FMA评分和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DA、LPO水平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张力分期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可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损伤,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抗抑郁药和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D及SD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MD与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十二井穴放血联合针刺、抗抑郁药对PSD有明显改善作用,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并分析对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巨刺法,在治疗4周后分析疗效并探讨对患者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疗效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P<0.05); 治疗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肢体功能评分(FMA)均显著升高,肌肉痉挛评分(MAS)降低,且治疗组M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疼痛、关节僵硬、痉挛、疲劳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Klotho、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G蛋白耦联受体APJ内源性配体(Apelin-13)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降低,且治疗组HDL高于对照组,LDL、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评分(MMSE)水平显著升高,卒中状态评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F)降低,且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NDF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效果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卒中状态、认知功能、上肢运功功能及活动度,降低血脂水平及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闭证患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进行院前急救的45例中风闭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均给予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后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值分别为13.520、15.364);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评分均增加,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在中风闭证患者院前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头针配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急性脑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针灸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使脑梗塞患者早日康复,减少病残程度。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头针配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组、头针组及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Fugl-M 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评定。结果:头针配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组的有效率(97%)明显高于头针组(87%)和对照组(73%)(P<0.05和P<0.01);头针配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Fugl-M 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头针组及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表明头针配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刺络拔罐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组联用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同期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刺络拔罐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综合疗效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Fuga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arth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刺络拔罐可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感觉能力及生活能力,减轻神经缺损程度,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中医药治未病学说在艾滋病临床中医工作防治中的指导性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在今后临床工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刘芳  马彪  肖敏  马骏 《河南中医》2016,(2):350-35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构成,"逆针灸"为其重要方法之一。逆针灸"治未病"以其注重机体自身潜能,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防病治病的特点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针刺"治未病"的开发价值已得到确认,深入研究与探讨逆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理,能为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与预防手段的提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分析亚健康概念产生的背景、亚健康的内涵及中医“未病”的多重含义的基础上,明确了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提出了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属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论述《金匮要略》有关治疗消渴方剂。  相似文献   

15.
医苑丛谈——谈“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如何正确地识"疾"认"病"、治"疾"防"病",关键要知"机"治"疾",如此方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依据《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以"预防为先"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reviews the viewpoin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traditional ①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from prevention first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and ② preventing development after onset of diseases. In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the ancient Chinese doctors usually ① regulated qi of both Conception Vessel and Governor Vessel for health care; ② performed regular moxibustion; and ③ applied plaster to the acupoint in summer for treating winter-disease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fter onset, the ancient Chinese usually ① tried best to make 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rit;and ② strengthened the related internal organ in advance to check their development; and ③ employed appropriate remedies to recuperate the patient‘s health.  相似文献   

20.
"因时制宜"作为针灸治疗的关键原则之一,针灸临床中应充分理解"时"的内涵,把握四时、昼夜作用于人体而呈现出的生理、病理上的时间性规律,基于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及邪正盛衰的进退规律,抓住时机、适时干预。将腧穴的动态性规律与病机病位的变化规律相结合,精准取穴、施术、起针;将时间因素贯穿针灸临床诊疗的全过程,为临证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