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赵智强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为素体燥热,外感风邪湿热,入里化热,血热内蕴,热盛生风;热毒久羁,耗伤气血,致津枯血燥;血少则血行欠畅,久则成血瘀之证。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祛风、化瘀。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临床上一般都按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上消主肺燥,中消为胃火,下消常见肾阴虚。故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原则,但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许多病人常常是上、中、下三消证候交叉合并出现,病证每多虚实兼夹,变化无常,因此辨证时必须注意分辨证候的虚实轻重及兼证。现就20多年来临证所得试述于下。1 上消因肺燥,气耗阴伤并非少见金·刘完素云:“上消者,燥在上焦也。”意指病因是燥热。燥热消烁,肺失其职,通布失司,水津不布。肺燥津伤故证多见烦渴多饮,口舌干燥;肺失治节,水不化气直趋而下故见尿频尿多。治上消首选消渴方…  相似文献   

3.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日渐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古人就其证分为上、中、下三消,以饮多病在肺为上消,食多病在胃为中消,尿多病在肾为下消。《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石室秘录》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其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临床往往三消并见,仅在表现程度上有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而已,究难截然分开,且亦有病久…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机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百万 《陕西中医》2002,23(6):527-529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是消渴之基本病机 ,并贯穿于整个病程。如早期 (无症状期 )为阴虚 ,中期为气阴两虚 ,晚期为阴阳两虚和气滞血瘀。阴虚生内热 ,上灼肺津则烦渴多饮 ,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而多食 ,则脾虚而散精功能失常 ,全身组织失去濡养 ,多食反见消瘦。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 ,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溲出 ,谷甘不变而多尿且具甜味 ,消渴乃成。阴虚生内热 ,热伤气耗津 ,津血同源 ,气虚帅血无力。阴虚及阳 ,阳气虚弱 ,鼓动无力 ,血行不畅 ,血瘀乃生 ,以致并发症丛生 ,故病难复。  相似文献   

5.
消渴从瘀治     
消渴乃阳明热盛、蕴结化燥而致肺胃肾津精亏虚之疾,其病机虽责之阴亏热淫,然其病理变化无不与血瘀相关。盖“津血同源”,精充血生,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气血津精乃相互化生以行气化,由是热耗津精则营血失养,血行失畅,渐致瘀阻;  相似文献   

6.
从《尚论篇》谈对五苓散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献复习 ,作者认为五苓散功效不是利水为主 ,而是解表清热导饮、健脾行津滋燥 ,所治主证不是“太阳蓄水证” ,而是太阳病失治误治出现的表里同病、水停热结津伤的太阳阳明并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献复习,作者认为五苓散功效不是利水为主,而是解表清热导饮、健脾行津滋燥,所治主证不是“太阳蓄水证”,而是太阳病失治误治出现的表里同病、水停热结津伤的太阳阳明并病。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多为阴虚之体,内伤积劳,精气内耗,渐至精血虚少,诸脏失濡,气阴亏虚;亦有热邪内积,日久阴津亏耗,化为内燥.或因调养不当;或因大病久病,精血津液亏损,机体孔窍无以濡润;或因三焦气化不利,中焦脾胃转枢失司,津液运化敷布失常;或因劳累过度,真阴亏耗,燥疾随之而生.总之,内燥的成因与人体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卫气营血、阴阳平衡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笔者以石膏为主治疗中消证23例,兹介绍如下。中医学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然中消主要责之于脾胃,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湿困阻、湿阻阳遏、湿郁化热、热盛伤气伤阴(津)、气虚津伤则出现消渴。石膏在组方中能治消渴之原因,因本药既能清阳明胃热,且能生津止渴,因此石膏是治疗中消证要药。如治谌某某,男,52岁。患者身高体胖,因于一次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都有较系统的论述和发挥,然多偏于实热和虚热,且论中消者居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消渴属虚寒者亦不少见。兹就历代医家所论,结合临床浅谈对虚寒性中消证的辨治体会。1 虚寒性中消证的概念 消渴之病名,首先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消渴之属热者论述颇多,对虚寒性中消《景岳全书·三消渴证》曰:“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晚清王旭高则言:“脾伤重则多中消。”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告戒:“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以燥热之药治渴人所不知也。”李用粹的《证治汇补》言明:“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症,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近代张锡纯又言:“然消之证,恒有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