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吴瑭在《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中专列《汗论》一篇,言简意深,精辟地阐明了汗的生理及病理机制。《条辨》中四十余处有关辨汗论述均可从中找到依据。今以《条辨》辨汗为例,对《汗论》篇作初步探讨。一、汗乃阳气阴精蒸化而成。《汗论》曰:“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此即《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意。吴氏犹恐后学者领悟不彻,又借《内经》“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说明。雨乃水湿蒸发上而为云,又聚而下降者。汗由阳热蒸化阴精至腠理皮下,聚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张喜奎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学习,梳理张师辨治汗证的思路与方法。结果:张师认为,汗证发生的病因病机不外三条,即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导致卫表不固;或饮食起居失节,情志不调,劳逸无度等,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因于误治,猛投辛散、攻伐、耗气之剂,而致阴阳两伤。治疗汗证采用清热解表、和营止汗,消食健脾、清热化滞,清热除湿、和营通阳,三阳同调、清热止汗,滋阴潜阳、疏肝柔肝,滋阴降火、清心安神,益气温阳、实卫止汗,益阴敛汗、养心安神等八法治之。结论:张师依证立法,用药灵活,治疗汗证每获良效,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古籍所提出的“得气”思想为出发点,从施治前的寻气、辨气与推拿“得气”的前提条件——辨证精、手法明阐述推拿治疗中得气的重要性;继而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总结推拿治疗过程中患者具体“得气”表现,如酸、胀、痛、麻、温热感,微汗出,局部声、色的改变与气机调畅的表现等,以期推拿“得气”思想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得到重视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盗汗又称寝汗,属于汗证中的一种,常常表现为寐中汗出、醒来即止。中医认为盗汗多属阴虚,治疗常从滋阴敛汗入手。然孙丽霞教授强调盗汗非独阴虚,临床上因气阴两虚、邪伏阴分、肝胆湿热等所导致的盗汗并不少见;临证需注意"汗证不独究于心",汗出部位不同病机亦有所不同。故列举其临床辨治盗汗验案三则,并介绍其论治盗汗的特点及经验。  相似文献   

5.
辨病与辨证无论在中药治疗上还是在针灸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仅对辨病施针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略述己见。1 辨病为针灸治疗开辟新径中医强调辨证,从古代医学发展中早已存在。明代吴又可主张辨病施治,曰:“万物各有所制,在于受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何物所致,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治,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须一药一剂,而病自己,不烦君臣佐使加减之劳矣。”后来徐灵胎亦主张一病有一病专方,都强调辨病施治。卢芳教授再次阐述辨病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的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为今天的中西医结合奠定了…  相似文献   

6.
生脉散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补气敛汗、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气阴两虚型自汗或盗汗、心悸气短、头晕乏力、体倦、口干舌燥等.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运用生脉散加大剂量黄芪治疗汗证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生脉散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补气敛汗、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气阴两虚型自汗或盗汗、心悸气短、头晕乏力、体倦、口干舌燥等。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运用生脉散加大剂量黄芪治疗汗证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早在《内经》便有了对汗的来源、化生及其治疗的阐述。历代医家对汗证论治颇详,其辨证思路不尽相同。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宗《内经》、《伤寒论》之旨,从脏腑和病位辨治汗证,采用中药内服或外治法,同时重视养生调护,拓宽了临床思路,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生脉散源于《医学启源》,出自《内外伤辨惑论》,成形于《医方考》。本方由人参(五分)、麦冬(五分)、五味子(七粒)3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用以治疗气阴两伤证,症见:乏力,气短,汗多懒言,干咳少痰,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弱。常用于治疗心肺病证属气阴两虚者。其方义为"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故以"生脉"名之。老年病是在老年人脏腑日虚,阴阳渐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汗证辨治三则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310012)柴可群杭州市下城区人民医院王德玉【关键词】汗证,辨证论治,医案汗是生理活动之产物,也可以是病理变化之结果。当阳气蒸化阴液这一汗液化生过程受损,大量津液流出体外时,切勿就汗止汗.中医传统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