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分层法”综合评价中药复杂体系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综合评价中药复杂体系药效的数学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中药抗病能力的量化结果的数学方法——分层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中药药效多因素的评价决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用此方法综合比较9种不同配比的银杏叶(EGb)提取物有效成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比较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实例实验的结果验证了此方法的相对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以分层法进行中药药效评价时权重设立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由于中药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性,因此评价过程中权重的设立就占有重要位置。它直接影响对被评价对象药效作用的评判。全面解决中药作用多途径、多靶点药效学评价的数学方法,客观量化的评价中药的综合药效,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研讨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一种中药药效的多指标评价新方法——综合权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多指标评价中药药效强弱的新方法.方法分析近年来医学上常用生物数学评价方法,借鉴其思路,结合中药药效特点,用数学公式建立一种新的评价中药药效的方法.结果 目前常用生物数学评价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提出的多指标评价中药药效的综合权重法,原理简单、应用方便、结果可信.结论综合权重法是一种适宜评价中药药效的新方法,突出了中药药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以分层法进行中药药效评价时权重设立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由于中药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性,因此评价过程中权重的设立就占有重要位置。它直接影响对被评价对象药效作用的评判。全面解决中药作用多途径、多靶点药效学评价的数学方法,客观量化的评价中药的综合药效,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研讨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4种复方丹参类中药进行精确分类并提出了相似配伍复方的药效理论评价方法。方法:基于双指标等级序列个性化模式识别法确定每个复方的特征序列并对相似配伍复方进行精确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进一步确定每个样品的核心特征序列及关联序列。每个样品特征序列中关联序列的样品数与该类样品的总数的比值定义为药效关联度。该参数可以很好地衡量关联序列代表的中药复方与核心特征序列代表的复方的药效相近程度。结果:测试并分析了4种23个中成药样品的氯仿提取物的红外指纹图谱。双指标等级序列个性化模式识别理论方法可以对这些样品进行品种的精确鉴别,样品正确判别率为96%。分析了4种复方之间的关联度,并初步发现两种复方药效的相似程度与其关联度近成正比关系。结论:该研究建立的中药药效理论评价方法,为探索中药药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数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数学方法在中药药效评价、中药方剂学及中药原料利用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杨铭  张莉  葛迎利  鲁艳柳  季光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4):3439-3443
目的:探索中药复方多指标综合评价,多组分药物配伍优化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药效试验—多指标综合评价-LASSO算法建模—进化搜索寻优—试验验证的研究策略,以血清ALT,AST,TG,TC,HDL,LDL,肝TG浓度,肝体比值为药效指标,对降脂颗粒的组方配伍进行优化.结果:层次分析法结合CRITIC法确立的综合药效值,既反映了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多层次的药理效应又反映了实际样本数据的信息,LASSO算法能较准确的反映复方组分与综合药效的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优化得到的最佳配伍组经实验验证,相对于原方组具有相对较好的综合药理效应.结论:层次分析法结合CRITIC法可用于中药复方药效多指标综合,结合LASSO算法是中药复方多指标评价,多药物配伍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泻下药和解表药的现代药理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医药体系中的传统药效的现代药理学解释是一项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本实验设计了3种方法,在总体上对中药的传统药效与中药的现代药理活性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对被研究的中药药效给出言之有据的解释。方法收集大量中药传统药效、中药现代药理活性和中药所含活性化合物现代药理活性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寻找特定中药药效类别(泻下和解表)的现代药理学的特征,从而得到其现代药理学解释。结果使用的3种方法都能够给出与2种药效相关的现代药理活性。汇总3种结果得到,泻下与导泄、兴奋胃肠平滑肌、止血和利尿4种药理活性相关;解表与抗凝血/抗血栓、止痛、解热3种药理作用相关。3种方法比较,共有化合物方法结果比较好。结论对大量中药的传统药效和它们的现代药理活性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得到中药药效的现代药理解释。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对其他中药传统药效的研究中,对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中药防治痛风病的药效评价平台,为评价中药防治痛风病的药效特点与作用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集成“成分-疾病”靶标网络分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器官模型、细胞模型、分子生物学5个层次,从多层次系统构建中药防治痛风病的药效评价平台。结果:本课题组成功构建了基于尿酸生成与排泄、尿酸盐沉积以及沉积致炎的“整合论治”痛风病药效评价平台。该平台已进行了中药菊苣等多个中药品种的药效评价研究。结论:该平台集成了病证结合、整体动物、组织器官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技术,能够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的整合论治特点进行系统评价,已展现出较好的痛风病防治药物综合评价优势,可为临床防治痛风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建立符合中药方剂自身特点的整体药效评价体系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科学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方剂整体药效评价与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围绕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在中医证动物模型评价、“方证对应”研究、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扼要评析,提出和讨论了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的定量表征,多组分多靶点中药与单成分、单靶点化学药物药效作用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代谢组学整合研究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整体药效作用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中重要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兜铃酸与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西药马兜铃酸,以及单味合马兜铃酸中药与其复方的关系,建议对合马兜铃酸中药进行多学科综合基础研究,提出合马兜铃酸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质量控制途径与方法,争取在国际范围内逐步用AAN来取代CHN。  相似文献   

12.
论述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西药马兜铃酸,以及单味含马兜铃酸中药与其复方的关系,建议对含马兜铃酸中药进行多学科综合基础研究,提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质量控制途径与方法,争取在国际范围内逐步用AAN来取代CHN。  相似文献   

13.
金锐  赵茜  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0):4060-4064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辨、采、制、用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组首次提出药性构成“三要素”理论,采用文献学、化学、药理学、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得出“药性是以化学成分为始动因素的,在特定机体状态上发生的复杂、多层次正/负生物效应的综合表达”的研究结论。该文从药性与化学成分要素的关联关系、药性与机体状态要素的关联关系、药性与生物效应要素的关联关系、药性构成“三要素”的整合研究4个方面,系统展示数理分析的研究内容,并提出展望,为中药药性的数学研究和数理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药在骨质疏松症防治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搜集近15年国内外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OP)实验资料、用药规律、组方原则和技术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依据中医理论归纳出15年里中药防治OP研究所常用的单味药和复方制剂,分析这些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药炒焦物质基础及其质量评价研究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药炒焦后原有的有效或指标成分破坏或降低,但药理作用并不降低或有所增强,现有的有关物质基础的研究不能解释炒焦后药物的性味与功效等的变化。同时,对炒焦饮片的质量评价缺乏具有客观、专属性的评价指标,不能反映中药炒焦饮片的特点。因此如何打破炒焦研究的瓶颈,进一步创新、深入地研究中药炒焦物质基础,是业内学者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结合前期研究发现,提出通过对Maillard反应的研究来阐明炒焦物质基础及原理和建立适合炒焦饮片特点的专属质量评价指标的科学构想,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rediscovery of ancient Chinese herbal formul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review presents some recent discoveries of ancient Chinese herbal formulas evolved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It appears that many of the ancient combination formulas have sound scientific basis through modern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Significant chemical changes occurre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decoction) process of a prescribed herbal formula. For example, some toxic ingred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new active compounds generated due to the chemical interactions among the ingredients. Many combination formulas showed significantly better pharmacological results than individual herbal medicines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ula.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urrent drug screening and regulatory methodology will not be appropri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botanical drug containing a group of phytochemicals, in which a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from chemical ingredients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If we view a diseased state in a holistic and dynamic way, i.e. it involves interactions among many biological systems in human body and these interactions change as the disease improves or worsens, the treatment of such disease with a single chemical entity may not be logical or technically feasible. Combination formulas may hold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the therapeutics of choice in the future 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and dynamic adjustment achieved by the multiple ingredients that will restore the balance of an imbalanced or diseased human bod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8种中药的水煎剂与免煎颗粒剂对56株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M-H琼脂稀释法检测8种中药水煎剂与免煎剂对MSSA,MRSA的抑菌作用,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50和MIC90,并加以比较。结果:8种中药抑菌强度不同,五倍子抑菌效果最好;除五倍子、连翘外,其余中药水煎剂抑菌效果比相应的免煎颗粒荆好。结论:中药水煎剂与免煎颗粒剂抑菌效果的差异,可能与制备工艺及原药材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川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4):607-617
药物在体内产生药效作用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给药后药物分子能被机体有效利用(即:能够通过体内的生物屏障到达作用靶位,达到并维持起效浓度);其二是药物分子到达作用靶位的化学形式(原型化合物或代谢物)具有与药效关联的生物活性。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从中药活性成分能否被机体有效利用的角度,研究与中药药效和安全性相关的物质问题。中药化学组成复杂,通常含众多活性成分,许多中药的发展经过"临床→研究→临床"的过程;与此相对应,化药通常为单一成分,其发展一般经过"研究→临床"的过程;这些带来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有别于化药相关研究的特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常围绕临床有效中药,为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迈出关键的一步,并通过"选对成分"和"用好成分"为中药疗效的提高创造条件。作者主要基于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的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工作,重点介绍开展这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的作用特点,使得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体内过程、生物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相当复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多组分PK-PD结合模型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对阐明中药复方本质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中药多组分网络靶点PK-PD结合模型,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合理的网络靶点效应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智能计算方法、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中药复方给药方案,促进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和药物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