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气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奠基作用,通过分析事理归类,《内经》所论述的气大致包括自然界之气、人体生理之气、病邪之气和药物之气,其对研究中医的气学理论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勇  郝桂纯 《陕西中医》2007,28(7):913-914
“气”的概念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人对《内经》162篇内容作过详细统计,其中以气命名的有19篇,内容论及气的有131篇,以气组成的气名,多至2000余处,以气名分类凡270多种,足见“气”在《内经》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相似文献   

3.
《内经》后各代医家论“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气学理论,《内经》始总其成,而古代哲学中有关气的论述,则渊源更早。本文简要介绍其后历代医家在继承《内经》原旨,使气学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状况:如《难经》首创“原气”;张仲景的调气名方;李东垣论脾胃之气;喻嘉言的“大气论”;徐大椿的“命门元气论”;林珮琴的诸气证治;唐容川“血证论”所主的调气和气;张锡纯论“大气下陷”;现代医家许寿仁、章真如、王大鹏等分别强调行气、调气,王明辉则更倡导“中医气医学”的开拓性构建。  相似文献   

4.
从“气”的源流、《内经》论气、气实质的探索、气功之气、气与神经精神概念的汇通、气的临床运用、气与人类生命科学相辅相成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以及中医气学的五项研究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论述了中医气学说具有系统的理论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等特点。从而具备了中医气学构建的基础和新学科的雏型,并为近现代人类生命科学所印证。  相似文献   

5.
《管子》一书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一元论”思想,吸收庄子“道”“气”一体思想,提出了“道-气”一元论宇宙观,即《管子》“气一元论”;进而分气为“精”(清气)与“形”(浊气)。“道-气一元论”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有着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天地生人,以成其形”思想的影响,对阴阳理论的影响,对精、气、神理论的影响,以及对形神一体观的影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关于气的理论开始于先秦的精气学说.所论气初步认识是“云雾之气”.进而扩大代表其他事物.在古代大致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元气,一种是指人的呼吸之气.天气对农业十分重要,气息对人必不可少.古代哲学家正是从这种认识中建立起以气为基础的自然观.在把气作为医学观念之前,气一直作为哲学观念,地位十分重要.战国时期的稷下学派把老子的道做了加工改造,提出了气是万物的总根源,强调气初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从而形成精气学说.后来的王充又提出元气学说认为人,天地,自然万物,由气构成,气是永恒的,从而标志着气学理论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7.
精气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继承了先秦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精气”,是构成客观世界万物的本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锎、尹文等提倡“精气学说”。《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是说“精”或“精气”即是气,是气的最精微部份。《论衡·超奇》:“天禀  相似文献   

8.
<正> 《内经》中涉及到气的内容极其丰富,上至天文,下穷地理,中及人事,几乎每篇中都有关于“气”的记载,少则几处,多则百余处。书中共论述了80余种气,基本上囊括了中医气学理论的全部内容。其名称之多,涵义之广,是一般中医书籍罕与伦比的。因此,系统地整理研究《内经》中论述的气,对深入探讨气的实质,揭示人体生命科学的秘密是十分必要的。一、气的涵义《内经》中关于“气”的理论是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为基础,吸收天文、地理、气象等知识与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具有医学特点的一整套理论。  相似文献   

9.
张少聪 《世界中医药》2008,3(3):165-166
《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渊薮,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其系统而科学的中医理论,丰富而精深的治法治则,为临证提供指导依据。纵观历代成功医家,均以《内经》理论为立说之根本。如仲景撰用《素问》《九卷》等而成《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宗《内经》而开风气之先,各成门派而影响深远;明末喻嘉言深究《内经》而标立新说,  相似文献   

10.
论三焦有名无形无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内经》及后世医家有关三焦的论述进行了剖析。认为《内经》对三焦的论述存在矛盾,其原因主要是:理论来源不同;构建的需要;历史条件限制。后世医家所持三焦“有名无形论”,“无名有用论”,“功能单元说”和“未知说”,亦无益于中医理论的学习,整理和提高。三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中医理论在形成中的某些特点及其缺陷造成的,学习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时必须注意,采取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