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胸,是因太阳病表症未解而误下,致使水饮与热邪结于胸中而成。以胸脘部有压痛,脉象寸浮、关沉为其主证。可单独出现,亦可合并它证。临床上,结胸易与脏结、痞证及阳明腑实证混淆,应细加鉴别。结胸症状与脏结虽然相似,但前者属阳、属实,后者属阴、属虚,两者是阴阳互异、虚实各别。结胸与痞征虽均属误下而致,但后者为气隔不通,故多无疼痛,心窝部扪之无物。结胸与阳明腑实证,虽同系实满,但后者实满在腹。现仅就《伤寒论》治结胸五法归纳分述于下:一、泻痰缓攻法(135条):是因太阳病未解,而过早用攻下法治之,使表邪入里,临床所见除结胸主证外,还现颈项强硬,能仰不能俯,“如柔痉状”。此是邪结偏高,根据“邪偏上者宜缓,邪偏下者宜速”的治则,本证系邪偏于上,故宜丸不宜汤,以大陷胸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威望的日益增高,各国派往中国学习中医的学生日渐增多,如何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便愈加突出。本文就如何教好留学生《伤寒论》课程提出五种教学法,愿交流于同道并希求指正。1 联系法(联系相关学科内容)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对中医各科均具指导作用。但因年代久远,文辞古奥,不要说外国人,就是本国中医学生学起来难度亦较大。故应利用其对中医各科均具指导作用特点,应用联系法教学,即多联系医古文、中医基础、中药、方剂、诊断等相关学科,以加强对《伤寒论》基本内容理…  相似文献   

3.
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肝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病案说明之。1温肝散寒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  相似文献   

4.
合病是一种复杂的病证,势急而病重,临床上常见到几经证候同时出现,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给临床的诊治带来了困难,故掌握合病的证治规律,在临床上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抓住主证辨明合病辨证合病首要之点,是要抓住各经主证。以六经的提纲证而言,则有太阳病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主证;阳明病胃家实的主证;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的主证等等。如以方证而言,则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等等。合病要从外证去识别它。只有抓住其主证,才能分辨出哪一经与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关于湿证的叙述包括外湿和内湿两大类,仲景对湿证的辨证论治匠心独运,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治法,可分为解表祛湿、利水祛湿、温阳化湿、健脾利湿、育阴除湿、行气除湿、清热利湿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它以六经辨证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其理法方药俱全.其中关于肺系疾病叙述的条文丰富,为后世治疗肺系病奠定了基础.通过梳理论中条文,从宣肺、清肺、泻肺、温肺、补肺、降肺、培土生金及从肝治肺等八方面,结合个人临床并贯以师承跟诊所得予以粗浅探析,以飨同道,互为交流.  相似文献   

7.
小议《伤寒论》治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既是一个病证,又是一种临床症状。《伤寒论》中的呕吐,则多指临床症状而言,包括呕逆、干呕、气逆欲吐、食谷欲吐、吐、喜呕、呕不止、食入即吐、得食而呕等多种证候表现。论中对呕吐有30多条原文论及,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对我们现在临床辨治呕吐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呕吐的病机,统而言之,是由胃气上逆所致。所以任何病变,无论外感,抑或内伤,只要有损于胃,引起胃失和降,皆可以出现呕吐。《伤寒论》中引起呕吐的病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证——风寒犯胃;(2)里热——热扰胸膈,胃虚热扰,胆热…  相似文献   

8.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之症。《伤寒论》对发热一症论述颇详,据初步统计,其涉及发热的条文共有131条(证属有热而条文中未点明发热者不计在内),约占全部条文的三分之一。其对发热的描述有大热,微热,烦热,潮热,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发热不恶寒,蒸蒸发热,翕翕发热,心可疼热等等。纵观论治部分,非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理法方约堪称严谨,前服法亦独具匠心,确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将其对发热一症的施治归纳为下述十四法,以期抛砖个玉。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治利九法李永清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010020)1994年12月10日收稿下利,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在《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提及下利的条文有近百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四分之一。《论》中所述之下利,大体包括腹泻与痢疾两种。其治法可归纳如...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治痛不下数十法,今举其要者略论如次。一、调和营卫法本法多用于风寒外袭、营卫不和之头痛、身疼痛、肢节烦痛。如头痛兼发热、汗出、恶风(13条),或因误下里寒兼表证(91条),或里阳不足(92条)及里虚兼表证之身疼痛(372条),或少阳兼太阳未罢伤寒表证之肢节烦痛(146条),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治痛之法,内容丰富,综观全书可概括为下列十种: 1.发汗解表止痛法。用于伤寒表实证的“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其痛原因为寒邪侵犯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  相似文献   

12.
心为五脏之首,主血脉,是生命之本,神之变。外感、内伤疾病,无不与之有关。伤寒心病之由有三:一是素体阳虚,复被邪扰,其阳更虚,如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也”;二是原有宿疾,感邪诱发,如炙甘草汤之“脉结代,心动  相似文献   

13.
马莎  王舒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1-1771
呕吐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在《伤寒论》中则多指一种症状而言,其表现有微呕、干呕、喜呕、呕逆、呕不止、呕渴、吐利等。对于呕吐一症,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有数十条经文,并且针对不同病因辅以相应的方药,足见该症在临床治疗上的普遍性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治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耘 《四川中医》1993,11(12):3-5
《伤寒论》六经皆有呕,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论中呕吐一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其治法亦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16.
《伤寒论》涉及腹痛的条文有28条,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立法严谨,处方精当,用之临床每收奇效。笔者谨将《伤寒论》治疗腹痛归为十六法,简介如下:一、解表利水法:《伤寒论》28条(以下条文均指《伤寒论》)指出汗下后表证不解,  相似文献   

17.
<正> 厥,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是抢救危重疾患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伤寒论》中有关厥的条文论述颇多。其辨证治法亦至为精当实用,现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一、回阳救逆法阳虚阴盛,证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倦卧,脉微细者,用四逆汤温运脾肾,逐阴回阳;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见里寒外热者,用通脉四逆汤逐阴回阳,通达内外;若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从阴引阳。寒厥是少阴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伴有四肢逆冷的内脏功能严重衰竭的综合病症。四逆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治腹痛之法,立法较全,组方严密,针对陸强,切合实用,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价值。本文仅就论中所涉及的主要治腹痛之法,讨论如下: 1、祛淤止痛法:此法为治疗淤血性腹痛证的主法。论中主要论述了血蓄下焦的蓄血证,证见小腹拘急疼痛或硬痛,并见如狂发狂、或喜忘、小便不利、舌质紫暗有淤点、脉沉涩等症。治用祛淤止痛法,使淤血得去,气血畅通,则腹痛自除。代表方为桃仁承气汤,抵当汤。前方用桃仁、桂枝以活血通络,大黄、芒硝导淤热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伤寒论》下利一证的治疗归纳为表里同治、和解、攻下、清热、温阳、固涩、滋阴、刺灸八大法,而每一大法内又包含若干具体治法,所谓“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同时对引起下利一证的病因病机亦作了浅析。从中可以窥出仲景立法制方无不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泄泻又称下痢。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对其治疗别具匠心,所列方剂,疗效显著。兹就其治泄十法,介绍如下:1 解表温里法 患者里阳素虚,外邪侵袭肌表,乘虚内陷,脾失健运,阴寒结聚胃肠,遂致下利。如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时表里俱病,治疗当表里同治,用桂枝人参汤解表温里。方中,桂枝辛温解表,人参汤即理中汤,温运脾胃,内外之邪俱去,则下利止。2 解表清里法 如外有表邪,内有湿热阻滞胃肠,传导失职而致泻下,治当解表清里。如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方广泛用于急慢性泄泻、菌痢,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