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茵陈五苓散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茵陈五苓散组、绞股蓝组。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1个月后分别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主动脉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bcl-2 mRNA的表达。结果茵陈五苓散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维持主动脉组织结构,下调基因bcl-2 mRNA的表达均优于绞股蓝。结论茵陈五苓散具有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下调相关基因bcl-2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蕨菜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蕨菜黄酮的降血酯作用。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动物形成脂代谢紊乱模型,然后分为高脂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低剂组、高剂组。于实验两周后将大鼠麻醉从眼眶静脉丛取血,直接测定血清TC,TG,HDL-C含量,并由公式计算LDL-C,HDL-C/TC,LDL-C/HDL-C和AI值。结果:高剂量蕨菜黄酮能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血脂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LDL-C)、动脉硬化指数(AI)及LDL-C/HDL-C比值,并使HDL-C/TC比值升高。结论:蕨菜黄酮可以改善高血脂大鼠的脂代谢紊乱,黄酮具有降血脂作用,尤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茵陈五苓散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 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全面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月国内发表的茵陈五苓散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来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其质量,采用RevMan 5.2分析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项研究,711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升高(P<0.05);在降低胆固醇方面,对于中成药类降脂药或其他干预因素而言,茵陈五苓散能显著降低血中总胆固醇水平,与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相似;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茵陈五苓散优于他汀类及其他干预因素,与贝特类降脂药相似;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茵陈五苓散优于对贝特类降脂药及其他降脂药,与他汀类相似;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方面,茵陈五苓散优于对于贝特类降脂药及其他干预因素而言,但次于他汀类降脂药。 结论: 茵陈五苓散治疗高脂血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茵陈五苓散治疗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经方茵陈五苓散治疗高脂蛋白血症30例,显效率63.3%,总有效率93.3%,同时采用绞股蓝总甙对照治疗30例,显效率20.0%,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表明:该方预防及治疗给药均能显著地抑制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升高,以及抑制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的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属湿热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6例。在基础综合治疗上,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舒降之)20 mg/d和茵陈五苓散300 m L/d;对照组只予辛伐他汀。疗程为12周,期间安排4次访视,观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中医临床证候等的变化。结果:在改善TC、TG、LDL、HDL水平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P<0.01,两组对血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进一步采用LDS方法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两两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两两比较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与小剂量辛伐他汀合用既能有效调节血脂,又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阐明其药效和药物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卡介苗(BCG)+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本方对肝损伤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脾、肝脏器系数,肝脏病理组织学损伤程度的影响,并检测小鼠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 加味茵陈五苓散和阳性对照药物五酯片均能显著降低BCG/LPS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升高的ALT、AST水平;且加味茵陈五苓散中剂量降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对肝脾重量的增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本品中、高剂量可减轻肝组织坏死范围及程度,减少炎细胞浸润,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同时发现中剂量药物可显著降低肝匀浆中升高的MDA水平,提高肝匀浆 SOD水平,显著降低血清中升高的NO含量和TNF-α含量.结论 加味茵陈五苓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直接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提高SOD活性、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茵陈五苓散含药血清调节血脂的可能机制并筛选其最佳给药浓度及作用时间。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菌陈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及空白组,每组8只。菌陈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4、8、16 g/(kg·d)菌陈五苓散;辛伐他汀组给予1 mg/(kg·d)辛伐他汀片;空白组给予20 mg/(kg·d)生理盐水,各组大鼠每天灌胃2次,连续3天,制备含药血清。取对数生长期的LO2细胞株经过24 h孵化贴壁后随机分为茵陈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及空白组,每组各18孔,每孔分别加入受试血清10μl。同浓度的18孔再分为3组,每组6孔,分别培养24、48、72 h,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各组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及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茵陈五苓散各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各时间点LDL-R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HMG-Co A还原酶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茵陈五苓散在中浓度、干预48 h的条件下LDL-R mRNA表达达高峰、HMG-Co A还原酶mRNA表达最低。结论茵陈五苓散含药血清调节血脂的机制可能与其能明显上调LDL-R表达、下调HMG-Co A还原酶表达有关,在药物浓度为中浓度、干预时间为48 h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阳  刘晓琳  高静 《陕西中医》2007,28(5):553-554
目的:探讨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在静滴肝泰乐的基础上加用茵陈五苓散加减方。对照组20例采用除茵陈五苓散外的其他基础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临床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茵陈五苓散是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疗效好又安全的重要方剂。  相似文献   

9.
不同经典方剂对肝外胆汁淤积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平生  王兵  龙爱华 《中医杂志》2011,52(4):319-321,348
目的比较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对实验性肝外胆汁淤积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行胆总管三段结扎术复制大鼠肝外胆汁淤积模型,造模1周后各药物干预组每天分别灌胃给予1ml/100g体重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大柴胡汤,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至造模3周时检测肝肾功能。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胆固醇(CHO)、尿素氮(BUN)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大柴胡汤均可显著增加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降低TBiL、TBA含量,ALT、AST、LDH、ALP、GGT活性(P<0.01);茵陈蒿汤在降低TBiL含量、ALP活性方面显著优于茵陈五苓散组(P<0.01);茵陈蒿汤在降低ALT、AST、LDH、GGT活性,TBA含量方面显著优于大柴胡汤组(P<0.01)。结论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和大柴胡汤均能有效改善BDL所诱发肝外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肝肾功能改变,茵陈蒿汤综合疗效较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中总胆固醇(TC)、三酰三酰(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H/L)的调节作用。方法将75只兔随机分为5组,采用高脂饲养和免疫损伤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各组同时施加相应的干预措施治疗16周后,取颈动脉血采用酶法测定治疗后TC、TG含量,比色法测定HDL-C、LDL-C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TC、TG含量下降非常显著(P<0.01),隔药饼灸组HDL-C含量升高显著(P<0.05),LDL-C含量降低非常显著(P<0.01),H/L比值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隔药饼灸能有效降低AS兔血中TC、TG、LDL,升高HDL含量,调节H/L比值。提示隔药饼灸对血脂及脂蛋白代谢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茵陈五苓散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茵陈五苓散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检索CTD数据库选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匹配药物-疾病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运用STRING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用(PPI)网络,并将结果可视化;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获取茵陈五苓散防治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46个,作用靶点84个;网络数据表明,茵陈的活性成分具有最大的总度值;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获取GO条目35个,信号通路14条。结论:茵陈五苓散可能是通过Fc epsilon RI等信号通路调控IL6、TNF与PTGS2等靶点减轻炎性反应并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而中药茵陈与活性成分槲皮素可能在这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茵陈五苓散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茵陈五苓散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OMIM数据库收集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采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药理网络中的核心活性化合物与法尼醇X受体(FXR)进行分子对接,同时比较推荐的化学药物与FXR的结合活性。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筛选出茵陈五苓散核心活性化合物为槲皮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阿特匹林A、猪毛蒿、芫花黄素、茵陈黄酮、3β-乙酞氧基苍术酮、二氢槲皮素、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等。得到GO条目2189条(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5条信号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化合物与FXR亲和力与推荐药物相近。结论:茵陈五苓散对PBC的干预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是槲皮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阿特匹林A、猪毛蒿、芫花黄素、茵陈黄酮、3β-乙酞氧基苍术酮、二氢槲皮素、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等活性化合物通过与FXR结合作用于AKT1、JUN、MAPK1、RELA、IL6、MAPK14、EGFR、ESR1、FOS、CCND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夏敬民  沈成义 《中医杂志》1995,36(10):619-620
本文研究了山海丹Ⅴ号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作用,结果表明山海丹Ⅴ号灌胃给药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亦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其作用不如降低TC和LDL-C的作用强。山海丹Ⅴ号的这一作用与藻酸双酯纳25mg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4.
周瑕青  宋剑南 《中医杂志》1996,37(3):174-175
本文利用动物模型,以形态学为主,比较研究了活血化瘀(水蛭、川芎)、健脾化痰(半夏、陈皮、茯苓、竹沥水、甘草)和痰瘀同治(将上述两方合并而成)3种中医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及脂质水平的影响。发现3者均能显著地降低家兔血清TC、TG、LDL—C和LPO含量和抑制主动脉内膜脂斑的形成,其中活血化瘀组的作用强度与西药安妥明接近。然而化痰组在降低血清TC、LDL—C和抗脂斑形成方面均比活血化瘀组明显。3种治法中,以痰瘀同治组的作用最明显,与活血化瘀组及安妥明组相比其降低血清TC、LDL—C和抗脂斑形成的作用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也有明显差异,并稍优于化痰组。形态学观察与生化测定结果,与血清LDL-C及LPO含量变化相一致,即血中TC、LDL-C含量越高,LDO的浓度则越高,脂斑形成百分率就越高,对脂斑病变程度的镜下观察也显示了相同的对应关系。表明脂质代谢紊乱,血中TC、TG及LDL-C含量的升高,导致LPO的累积是血管内膜受损及脂斑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味茵陈五苓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miR-34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中药+空载体病毒组、中药+慢病毒组。高脂饲料喂养10周复制NAFLD大鼠模型,并应用慢病毒过表达miR-34a,在光镜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细胞结构及脂肪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定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肝脏miR-34a、PGC-1α、PEPCK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明显肝脏脂肪变性;血清ALT、AST、TC、TG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较于模型组,中药组及中药+空载体病毒组肝内脂肪变性明显减轻(P<0.05),血清ALT、AST、TC、TG水平均降低(P<0.05)。miR-34a、PGC-1α、PEPCK表达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iR-34a表达明显增高(P<0.05),PGC-1α和PEPCK表达降低;使用中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中药+空载体病毒组miR-34a表达明显降低(P<0.05),PGC-1α和PEPCK表达明显增高(P<0.05),中药+慢病毒组miR-34a、PGC-1α和PEPCK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加味茵陈五苓散能够改善改善肝脂肪变性,可能与降低miR-34a的表达、进而提高PGC-1α和PEPCK表达,促进糖异生。  相似文献   

16.
金汝真  余仁欢  高辉  杨丛旭  方芳  王建农 《中医杂志》2012,53(7):572-573,577
目的 比较五苓散和五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的疗效.方法 47例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随机分为五苓散组和五苓汤组,剔除及脱落6例,有效病例41例,其中五苓散组21例,给予五苓散,每次9g,每日3次;五苓汤组20例,给予五苓汤,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均为4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尿量和体重平均值及24h蛋白尿定量(24hU-TP)及血浆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体重较治疗前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平均尿量和体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hU-TP及ALB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苓散对肾病综合征水湿内停证患者的利水消肿作用明显优于五苓汤.  相似文献   

17.
穆志娟 《天津中医药》2019,36(4):346-348
对五苓散证的病机病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膀胱蓄水"仅是五苓散证病机的一个方面,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原文分析,指出五苓散病位当在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医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凡符合此病机病位,均可尝试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