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方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熊兴江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836-1839
经方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前景广阔,具有缓解症状,改善体质以及血压难控因素等优势.该文系统回顾了经方在高血压前期、高血压病不同阶段、特殊类型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以及血压难控因素中的运用.认为经方起效的前提在于对其客观指征的深刻把握,在于对该病现代病因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
熊兴江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329-1334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控制血压可以大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心脑血管风险的发生。然而,临床上依然存在即使增加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降压疗效依然不佳的现象。究其原因,除常见的药物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等之外,常可找到严重干扰降压的诱因,即“血压难控因素”。近年来,血压难控因素备受关注,包括失眠、便秘、情绪、外感等。临床发现,诱因一旦找到,给予恰当的辨证论治,血压往往能迅速下降,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也随之减少。近年来,“血压难控因素”的防治逐渐受到业内关注,这与当前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不谋而合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策略不应仅仅着眼于“患者的高血压”本身,而应更加关注“高血压的患者”。加强对“血压难控因素”的认识及治疗,可能正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马浩亮主任医师治学严谨,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强调个体化,从细节着手,通过自拟龙水降压汤及小动态血压观察表,严格控制患者运动、饮食等相关降压难控因素,临床治疗很多例难控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倪合一 《养生月刊》2010,31(4):300-301
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有时会忽高忽低,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血压的升高与降低,同高血压类型、发病机制、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关系.许多因素会影响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倪合一 《气功》2010,(4):300-301
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有时会忽高忽低,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血压的升高与降低,同高血压类型、发病机制、病情轻重程度都有关系。许多因素会影响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气温、相对湿度、天气状况等气象因素对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人群血压影响的规律。[方法]同期筛选天津市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受试者各10例,每日规定时间点测量并连续记录血压1 a;同步记录血压测量期间天津市的气象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级高血压组日均收缩压(SBP)、日均舒张压(DBP)和正常高值血压组日均SBP与候均温、日平均气温及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r-0.5,P0.05);1级高血压组及正常高值血压组晨SBP与候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及相对湿度负相关程度均最高(r-0.6,P0.01)。1级高血压组SBP、DBP与正常高值血压组SBP升高与雾霾相关(P0.05)、降低与雨天相关(P0.05)。[结论]气象因素对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有明显影响,需加强气象因素变化时对该两组人群早晨血压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24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不同血压值范围对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病变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范围内心脑血管病变患病率差异显著(P0.05),血压值与心脑血管病变患病率均呈正相关(P0.05)。年龄、文化程度、抽烟、饮食控制、锻炼、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症、体重指数、脂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显著加剧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年龄、文化程度、抽烟、饮食控制、锻炼、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症、体重指数、脂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的控制率受多方面的影响,我科对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血压监测,以期发现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从而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治疗的益处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治疗指南指出,有高血压或正接受降压治疗者相当于有3个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若能降低血压,达到目标水平,则可以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如何治疗升高的血压及逆转所有相关的危险因素,要点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群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8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及社区人户调查居民,建立档案,对1309名社区20~60岁中青年人群的调查,其中1262名完成了问卷及相关体格检查,其中男性622人(49.28%),女性640人(50.71%),筛选正常血压730人(57.84%),男性250人(40.19%),女性480人(75.00%、;高血压病人150人(11.89%),男性80人(12.86%),女性70人(10.94%);正常高值血压382(30.27%)人,男性292人(46.94%),女性90(14.06%)。分析正常血压组(130/85mmHg以下)、正常高值血压组(130~139/85~89mmHg)、高血压组三组人群高血压家庭史、饮酒史、吸烟史、空腹血糖、血脂、是否从事紧张工作等因素来探讨血压与心血管因素相关性,根据身高与体重计算BMI,所有调查人群均检查血脂、肾功能、空腹血糖,血压均测量二次取平均值,评估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血压水平的影响。高血压及其分级的诊断参考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中国高血压正常值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研究》操作手册推荐的标准:正常血压:SBP〈130mmHg和DBP〈85mmHg。正常高值血压:130mmHg≤SBP≤139mmHg和85mmHg≤DBP≤89mmHg;高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排除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病等影响血压的疾病。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伴随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血压组。男性伴随的危险因素高于女性,低龄高血压组家族史发病率高,除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女性50岁后血压升高明显,说明血压受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外,还受更年期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结论:1262名20~60岁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男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正常高值血压组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增加;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伴随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血压组。男性伴随的危险因素高于女性,低龄高血压组家族史发病率高,除了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女性50岁后血压升高明显,说明血压受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外,还受更年期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发病率偏高,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一般认为,高血压是受到调节盐-水平衡和心血管功能系统影响的疾患: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调节。然而,临床上通过限制RAAS系统或SNS系统调节血压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仍有约40%的患者疗效不佳,表明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应涉及其他机制,如免疫机制,等。现代中医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中医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控制高血压,并获得良效。本篇综述总结了高血压的非免疫和免疫机制,探讨中医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控制血压的功能。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应用中药降压时,中药在常规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可以使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更好,而单用西药则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代谢性高血压不同中医体质、血压、血脂代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体检中心代谢性高血压患者398例,进行体质分型,分析体质、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及血脂代谢之间的相关性,计数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χ~2检验。结果各型体质与BM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与收缩压呈负相关(P0.05),平和质与舒张压呈正相关(P0.05);平和质与血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均呈负相关(P0.05);舒张压与HDL之间存在负相关,湿热质、阴虚质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甘油三酯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痰湿质和平和质可能是代谢性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甘油三酯、HDL可能是代谢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且在湿热质、阴虚质人群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陈刚 《世界中医药》2014,9(12):1603-1605
目的:观察中药扶正化瘀法熏洗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并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观点两个方面系统探讨中药扶正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扶正化瘀法熏洗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踝-臂指数(ABI)的数值。结果:2组治疗后,治疗组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ABI)水平有明显改善,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扶正化瘀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推拿产生类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方法:门诊选取30名有不同程度感冒症状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推拿组及服药组,每组10人。实验前抽取2mL静脉血,受试者平卧休息15min;推拿组接受推拿治疗15min;服药组服用阿司匹林1片(0.5g)后休息15min,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继续休息15min。在推拿,服药,休息结束后,再次抽取2mL静脉血。结果:干预后,推拿组、西药组、对照组患者头痛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0%、70%、0%,肌肉酸痛缓解率分别为100%、80%、0%,颈项强直症状缓解率分别为100%、50%、0%;推拿组、西药组、对照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分别从干预前24.33×109/L下降至18.12×109/L、21.91×109/L下降至14.38×109/L、19.72×109/L下降至19.67×109/L,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从干预前0.53×109/L上升至0.69×109/L、0.48×109/L上升至0.53×109/L、0.42×109/L下降至0.40×109/L,红细胞计数从干预前6.12×1012/L下降至7.32×1012/L、6.11×1012/L下降至6.01×1012/L、5.51×1012/L上升至5.58×1012/L;推拿组、西药组、对照组患者体温从38.57℃上升至38.61℃、38.33℃下降至37.84℃、38.12℃下降至38.03℃。结论:推拿具备了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消炎、预防血栓形成等主要作用,而且作用原理也有相似之处,这提示了推拿可能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类似于阿司匹林的物质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热瘀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三组,辛伐他汀组30例,口服辛伐他汀片治疗;复方丹参片组30例,口服复方丹参片治疗;中药复方制剂组30例,口服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治疗2个疗程观察三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血球压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中药复方制剂组降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血球压积的效果明显优于辛伐他汀片组与复方丹参片组。中药复方制剂对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血压以及血、尿、便常规均无明显影响。在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复方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热瘀痰阻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重症肺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心病比单纯西医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予相同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的血压及尿ALB、尿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尿ALB和尿β2-M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尿ALB和尿β2-MG水平降低比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以气阴两虚为主,并挟水湿、湿热、气滞、瘀血等正虚邪实并重。有效降脂、降糖、降压、调整血黏度,对延缓发展至关重要。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地减少蛋白尿,扩张肾血管、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及各种代谢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脂代谢、糖代谢、尿酸及其他代谢相关因素的角度对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中医药在改善代谢性高血压症状、降低血压及各项代谢指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论:中医药干预代谢性高血压具有明确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如今亚健康的大环境下,高血压病已经不单是指血压升高这一症状所带来的危害,其影响更大的是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长期慢性损害。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血压升高可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已然成为诱发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就目前来看,西医对靶器官损害的治疗还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很难从根本病因上进行突破。而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以及预防延缓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与成果。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又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关键。脾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脾居中焦,维系五脏,统摄全身气血运行。故笔者认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可体现"治病求本"的理论,而高血压作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与脾功能失常也是密切相关。二者同为血管性疾病,都离不开"脾主统血"与"脾主调节气机",沈明宗在《金匮要略编著》中曰:"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主要从中医角度探究以脾脏象理论为基础的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确定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相关性,总结提出从脾论治高血压病与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的思路,以及预防和延缓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