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痰湿体质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可溯源至《内经》时代,在先天禀赋与体质关系上,《内经》认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灵枢·痛论》谓:“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在体质形成与后天因素的关系上,《内经》认为,首先是地理环境与气象因素对形成不同体质的影响,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从而造成了五方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特征。《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的不同地理条件的体质特征;其次是饮食…  相似文献   

2.
关于“五态”人的论述,最早记载于《灵枢经·通调论篇·通天七十二》中,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1]张介宾对本节所论阴阳“五态”人辨证施治解释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者,非如经络之三阴三阳也。盖以天禀之纯阴者曰太阴,多阴少阳曰少阴,纯阳者为太阳,多阳少阴者曰少阳,并阴阳和平之人,而分为五态也,此虽禀赋为言,至于气血疾病之变,则亦有纯阴纯阳,寒热微甚,及阴阳和平之异也。故阳藏者偏宜寒,阴藏者偏宜热,或先阳而后变为阴者,或先阴而后变为阳者,皆医家…  相似文献   

3.
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0期张桐卿、牟琮琦所撰写的“浅论针刺补泻”一文后,获益良多,但对一些提法,拙意似有商榷的必要。针灸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但张、牟二位提出,“所谓虚实,其实是指经气的虚实,即针刺时经气之来之迟速。”“针刺感觉迟滞的为虚,针刺感应灵敏的为实。”显然,这种说法和《内经》所述颇有出入。“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但因人、因时、因穴的不同而得气的迟速也不一样。《灵枢·行针篇》:“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此人颇有阴者也。”说明气至因人而异,即使是重阳之人也有变异。同时,还有“针已出气独行”的情况。从实践可知,得气的迟速与性别、年龄、职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蕴合丰富的体质学内容,由《伤寒论》自序观之,是书乃仲景据《内经》为旨,并平脉辨证而成。因此,我们认为《伤寒论》内涵的体质学思想应本源于《灵枢》中“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两篇,其中“通天”篇对阴人质和阳人质的论述甚为详尽。仲号据此而发三阴、三阳之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相似文献   

5.
谢宇杰 《河南中医》2006,26(7):12-13
《伤寒论》277条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的论述。通过讨论太阴病有无‘口渴’,说明仲景对太阴病“不渴”的论述是言其常,而略其变,然后结合《内经》中的理论阐述了太阴病“口渴”的形成机理,并结合一则病案讨论简要分析了太阴病“口渴”机理在临证思路中的运用,最后分析了太阴病在临床上“口渴”较“不渴”少见的原因,并强调了知常晓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试论《内经》有关理论与《老子》之道江苏省镇江市老存仁堂药店费国斌(212000)关键词:医道根本上的贯通《素问》开宗明义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若能明道,...  相似文献   

7.
《内经》中风病理钩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医经典《内经》为对象,摘要钩玄,对此作一专题探讨。1外风卒中《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说:“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所谓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即体虚之人逢岁气不足之虚年,再逢虚风,导致卒然击仆晕倒...  相似文献   

8.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认为和秦汉之人相比,上古人寿命要长得多。我们不妨就此提出问题:“上古”盖指何时?“上古”人之寿命是否较长?《内经》这种认识何由而生?试考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和《内经》成书年代相同之《韩非子·五蠹》对远古这种生活描绘更详,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民食果  相似文献   

9.
龚秀丽  文彬 《新中医》2016,48(1):204-207
正有关体质理论方面的记载,最早在《素问·逆调论》中有:"是人者,素肾气胜","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素"与"质"就是现在所提的体质。《灵枢·通天》根据人的禀赋差异,结合体态、心理、对自然界的适应性等体质特点,将世人归为阴阳五态人,分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中医体质理论做了进一步阐释,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  相似文献   

10.
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客观存在于个体之中,并对个体生长发育、生老病死有重要作用。最早记载体质的文献是《内经》,如《素问·逆调论》:“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此“素”“质”即为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