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为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的临床应用特点以及相辅相成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共同理论基础,认为正气与病邪的平衡模式是中西医共同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未来医学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病理学的研究手段、疾病的概念与识别、病因与发病机理等方面探讨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并与西医病理学进行比较,以求寻找中西医结合的途径。结果认为,与建立在实验医学基础上的西医病理学不同,源于《内经》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经过理念整合的稳定的完整体系,缺乏对外沟通渠道;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理论则是中医最活跃的部分,存在对外沟通渠道与发展空间,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点应在临床而不在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相似文献   

4.
“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10年会议”于2010年7月20—24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承办,河北以岭医院协办。来自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等43个单位175名中西医结合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为主题,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一个临床”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确定了下一阶段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共有16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陈士奎教授作了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专题报告。认为师资、教材、实践基地和学生是构成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的四要素,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应建立全国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及教师研修基地,持续开展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及教师研修,并组织专家进行中西医结合教材研究,及时对中西医结合教材作出修订。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鼓励中西医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独立思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结合本校教学实践,介绍了该校从开设《神经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论》,到《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讲座》、《神经科学原理》等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研究生课程新的教学体系。河北医科大学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进行了广泛调研及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会上作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了“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思考”的报告,系统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提出“构建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对“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进行了积极探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面展开研究,作了“PBL问题设计引导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建立”的报告。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拓宽视野,率先在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设立了全科医学方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思考。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就“规范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医教研协调发展”作了专题报告。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作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报告。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对临床带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作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糖尿病带教中的方法与思考”的报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进行了介绍。(方朝义丁旭整理)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从当前实际出发,提出"宽口径、大基础、复合型、应用型,前期同步,后期分化"的办学思路,着重培养中西医结合通科医师与专科医师.按照模块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设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西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专科方向分化课程等5个有机结合的知识模块,构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当今医学所处的时代(是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为背景,从医学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尚未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以致造成中西医结合工作停滞不前的局面,而这又使相当一部分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认识不到中西医结合医学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唯一模式。因此,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四川中医》2004,22(2):F003-F003
学术会议名称征文内容会议时间会议地点截稿时间西部眼科论坛 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眼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3月云南丽江 1月 31日省首届烧伤专委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 烧伤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 3月成都 2月 2 9日第七届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研讨会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科疾病临床经验总结。 7月宜宾 3月 31日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研讨会1、中西医结合防治哮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或综述 ;2、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或综述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或综述 ;4、中…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6—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0篇,来自全国32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6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就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创新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我国近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本次大会特邀李恩教授、吴伟康教授等作大会特别演讲和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学术交流会于1992年5月4~7日在天津大港区召开。这次会议展示了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历年来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学术交流会,同时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们对今后的发展和学会工作进行了座谈。一、急腹症基础与临床基本问题 1.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天津医学院对腹部外科  相似文献   

10.
<正>吴克明教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工作30余载,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科基础理论、临床皆有精深的造诣,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善于运用古代名方化裁及中成药灵活使用治疗妇科常见疾病。他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鲜活的诊疗经验而颇获良效。临证主张"先辨病,次辨证,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不断攀升,使得情志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中西医都在试图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腹部推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对广泛性焦虑症、失眠、脏躁等情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从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两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初步探讨腹部推拿治疗情志疾病的理论基础,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文通过论述五音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临床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论述失眠的中西医发病机制,梳理五音疗法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对比中医五音疗法与西方音乐疗法的异同,分析五音疗法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医理论尝试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及未来展望。结果 目前中医五音疗法联合中西医疗法改善失眠是当前临床研究热点,能弥补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不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西方音乐疗法相比,中医五音疗法具有独特的中医理论与文化优势,但目前尚未形成五音的“理、法、方、药”体系,阻碍了临床的规范应用与推广,可通过简化五音选曲及扩充曲库、灵活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式,来弥补不够完善的五音“方”、“药”理论,规范五音疗法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结论 中医五音疗法改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可根据中医理论逐步优化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体系及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的发展与应用,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继承与发扬五音对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西药合用是临床常用的干预策略和治疗手段,是在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相互取长补短的原则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如何真正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进行结合,如何保证中药、西药叠加使用的效果是增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极待解决的热点课题。目前的中西药联合模式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不良反应多,干预人群不明确,配伍不合理,机理不清楚,临床与基础研究脱节,同时仍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局限性和评价中药作用模式的探索,我们提出COMTSM模式作为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规范化研究方法,即结合(C: Combine)门诊数据挖掘(O: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tpatient cases)、Meta分析(M: Meta-analysis)、随机对照试验(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精准人群分析(S: Stratified analysis of clinical research)、机理机制研究(M: Mechanism research)。在COMTSM模式下研究津力达颗粒治疗糖尿病。中药津力达颗粒(JLD)在应用降糖西药基础上,可发挥出进一步的降糖、改善胰岛β细胞等作用,用高质量的循证证据表明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下中药有明显的增效作用。COMTSM模式评价中药作用成果显著,COMTSM模式主要用于中药的规范化研究,以获得高质量的循证证据,为其它中西药联合应用提供了规范化研究方法,也提出了新的适合中药应用的研究模式,为未来更多的中医药在COMTSM模式下研究提供了方向的引导,发挥中药防治疾病、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包括中药联合抗病毒药、中药联合拉米夫定、中药联合利尿以及中药联合抗生素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关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科研论文的质量,为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平台对多个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提取有效检索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前发表的关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的科研论文,有61.4%(27/44)的论文为描述性论文,有完整的研究设计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统计学结果及研究结果的仅占22.7%。结论目前发表的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相关的科研论文,总体质量不高,对目前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指导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六十余载成绩斐然,但在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等自身特征丧失等问题,并且中药西化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模式饱受争议,以上问题限制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探索新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范式势在必行。本文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切入点,剖析了中西医两种范式存在差异的原因,对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解读方法、中药研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及临床研究模式四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研究新范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林骞  鞠建庆  徐浩 《世界中医药》2020,15(4):643-646
心血管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建立老年冠心病临床预测模型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现从心血管疾病临床预测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建立老年冠心病中西医结合临床预测模型的必要性、难点问题与对策3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认为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在疾病预后评估方面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临床预测模型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大提高对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度;缺乏高质量、大样本数据是建立老年冠心病中西医结合临床预测模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必须加快构建冠心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数据平台,实现高效收集整齐、真实、结构化的海量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协同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彰显了我国医学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引起了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创新发展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不仅是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切入点难以把握,理论体系未形成;二是本科学制偏短,学生规模较小;三是课程设置结而不合,缺乏统一教材;四是临床教学体系不完善,执业发展受限。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针对性地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以及医院层面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原发性肝癌的致死率逐渐升高,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现已成为中国肝病的新研究方向。目前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治体系尚未完善,现代医学存在诊断不明确、治疗方式单一及介入时机难把握等问题。随着大量临床疗效观察的日益深入,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多数医家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从整体观念出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能够更加客观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纵观近十年国内外关于本病的研究文献,西医缺少对于本病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癌变等方面背后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临床应用和推广,此外,中医药是否可以抑制本病核心问题肝异型增生结节的产生,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本文通过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从中医及西医两方面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实验研究、临床疗效等诸多方面进行梳理、概括、分析,内容丰富,囊括了国内外各医家及科研团队对于本病公认的及最新的认识及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本病的风险评估参考指标以及分析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及其理论支持,探讨本病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读者提供对于本病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及为本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在理论和方法上缺乏理性认识,文献研究薄弱,忽略整体与宏观,用西医理论规范中医,生搬硬套西医还原论研究中医。笔者认为,中医的科学研究,并不是把中医纳入西医的轨道,而是用客观的知识和理性的方法来改造中医,开发符合现代价值的医学模式。因此,文献研究应充分运用理论思维、非线性思维和系统论,以临床研究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数据挖掘软件,以突破原有的方法论,寻找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研究体系,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