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痤疮为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其西医治疗主要是控制皮脂分泌,促进毛囊口角化正常及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但实际临床效果欠佳,且容易反复发作。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二陈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湿热证,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等,多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头、黑头粉刺、脓疱甚至囊肿结节和瘢痕等多种皮损形态,多伴有月经不调[1],西医学认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腺过度分泌及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此外,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  相似文献   

3.
徐爱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55-1956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兼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口被堵塞,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女性迟发性(>25岁)痤疮的产生更与性激素  相似文献   

4.
沈乐 《光明中医》2006,21(4):14-14
痤疮祖国医学称为"粉刺"、"面皰",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认为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毒邪而发病.本病是一种多基因性遗传性皮肤病,与毛囊皮脂腺分泌有关.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雄激素分泌亢进,毛囊口角化和皮脂分泌增加,加之湿热毒邪的作用,更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脂肪酶活跃,反过来双刺激毛囊而使痤疮加重.  相似文献   

5.
赵智强 《河南中医》2004,24(12):54-55
寻常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年面、胸、背部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内分泌紊乱、皮脂作用、毛囊内微生物是痤疮发病的三个主要因素。近年来,笔者根据“毒”的文献研究报道,从热毒痰瘀立论治疗本病多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消散加味治疗痤疮104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中医称为"粉刺".笔者多年来以内消散加味治疗痤疮104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药结合调周法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爱琴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55-1956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兼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口被堵塞,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女性迟发性(〉25岁)痤疮的产生更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目前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病情易反复,疗效不够理想。笔者根据现代医学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中药结合妇科调周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认为主要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内微生物密切相关。属于中医"肺风粉刺"、"酒刺"等的范畴。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该病常表  相似文献   

9.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疾病,好发于面、背、胸部等含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为主要特征,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遗传、内分泌、感染及免疫异常有关,部分患者与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关.笔者采取应用人参健脾丸对痤疮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年轻人,现代医学认为与性激素、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角化及炎症的产生有关[1].我院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痤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