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后随访1个月,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 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赵爱英  姜布平 《河南中医》2014,(7):1274-1275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强化步行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分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并减轻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力定型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B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分、FAC及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配合CPM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CPM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运动训练,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HS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ROM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配合CPM能显著改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等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悬吊训练。2组治疗前及疗程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评定,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偏瘫康复临床有效康复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给予药物、针灸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运动疗法训练。结果:观察组步行能力、步态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综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缓解期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缓解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包括肢体摆放、坐位平衡训练、患肢持重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痉挛肌电刺激等临床常规康复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观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FMA、FIM积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FMA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4周FIM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较持续稳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康复科2003年5月~2009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训练、针刺、物理因子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 在治疗2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应用Fug-Meye运动功能评分系统与ADL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闭链运动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中不强化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训练,不禁止采用开链运动对下肢进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测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后,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W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链运动对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是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足下垂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踝关节背屈和6分钟步行距离,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27例,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8例,有效率26.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踝背屈恢复率、踝背屈度数及6 min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踝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足下垂,可尽早恢复踝关节背屈,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双侧肢体康复治疗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患病7天内即进行康复训练)方法中,健患侧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和仅对患侧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运动功能(FMA)的影响。实验组均给予双侧肢体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惠侧肢体康复训练,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每例患者入组时、病程1个月时分别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1个月ADL能力和FMA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得出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中,双侧肢体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住院病志号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28例急性期制动、卧位,住院5~7d病情稳定后康复训练,1次/d。治疗组32例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脑梗死入院当天开始,脑出血48~72h病情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一对一形式,一名护士负责一名病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活动能力练习、针灸(头针、体针)、推拿按摩、情志护理。连续治疗护理1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ADL(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Barthel指数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FuglMeyer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护理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对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另用韩国进口HS-5001超声治疗仪,采用简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Ashworth评分(FA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痉挛状态。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肌张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波治疗可有效改善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刺激穴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行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予吞咽障碍治疗仪常规治疗,治疗组采取吞咽障碍治疗仪刺激颈部特定穴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造影检查(VFSS)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吞咽电刺激仪刺激特定颈部穴位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照组给予肩部控制训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对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针结合肩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其所致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