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RPV1作为一种新型离子通道,在疼痛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型靶向镇痛药物开发遇到挑战,非药物疗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近年来,研究表明TRPV1受体与针刺镇痛疗效高度相关,TRPV1通过上调启动兴奋性p NR1-p Ca MKII通路介导针刺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而发挥针刺效应。对于各类疼痛,针刺的缓解机制主要以抑制外周、脊髓、中枢及内脏的TRPV1信号表达为主,类似于TRPV1拮抗剂作用。但对于炎性疼痛,针刺对不同脑区TRPV1的调节同时有拮抗和激动,而对于精神性疼痛,则以上调TRPV1信号为主。  相似文献   

2.
潘萍  郭义 《辽宁中医杂志》2009,(12):2066-2068
通过对经脉线自身特性及肥大细胞与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系统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从不同方面论证了肥大细胞是针刺效应信号放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穴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扭体反应及子宫组织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1(TRPV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神阙穴肥大细胞发挥的功能。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艾灸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造模后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评估各组大鼠扭体反应,并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TRPV1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艾灸神阙穴对寒凝血瘀痛经大鼠具有明显镇痛疗效;神阙穴皮下注射色甘酸钠具有一定镇痛作用;模型组大鼠子宫TRPV1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1);艾灸可下调痛经大鼠子宫TRPV1高表达(P<0.01)而达到镇痛疗效;色甘酸钠阻断神阙穴肥大细胞使艾灸镇痛效应及对子宫TRPV1表达的调节作用不同程度地削弱。结论艾灸神阙穴通过下调痛经大鼠子宫TRPV1高表达而达到治疗作用;神阙穴区MC在此效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明富 《中国针灸》2015,(2):155-159
研究血管网络、神经网络和免疫网络系统间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揭示针灸治病机制和经络实质的关键。笔者在穴区观察到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血管+神经网络复合状条带结构,并从其系统学性质及与针刺效应和经络现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认为MC+血管+神经网络结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交互系统,是产生和输运物质、能量、信息交汇场所和重要枢纽,是穴位的核心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局部P物质对急性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肥大细胞(MC)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2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PBS穴位注射组、模型SP穴位注射组、模型spantide(P物质拮抗剂,[D-Arg1,D-Trp7,9,Leu11]-Substance P)穴位注射组、模型PBS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antide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每组20只。以盐酸灌服法复制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在肯定针刺足三里穴促进模型小鼠胃排空率的基础上,观察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MC功能相关性。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可明显增加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穴位注射SP拮抗剂后针刺促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作用消失;胃损伤状态下穴位局部SP表达与MC脱颗粒率均升高;穴位注射P物质或针刺均可增强SP阳性指数表达;穴位注射0.9?g P物质后再针刺可使SP阳性指数表达下调;穴位注射1.0?g spantide拮抗穴区SP再针刺,SP阳性指数表达明显降低,甚至低于正常组;穴位注射0.9?g SP促MC脱颗粒效应强于针刺作用,当两者共同作用时,却可使脱颗粒MC数与MC脱颗粒率呈下降趋势。结论穴位处SP与MC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针刺效应启动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对炎症性肠病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和TRPV1的影响,探讨肥大细胞和TRPV1在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每组10只。采用TNBs建立炎症性肠病大鼠模型,艾灸组给予天枢穴温和灸治疗,造模10 d后,收集标本.对大鼠行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TRPV1的表达,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艾灸组、模型组、西药组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能显著改善组织学损伤评分(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率、TRPV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艾灸组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率、TRPV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灸能够显著改善炎症性肠病大鼠结肠损伤及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有效抑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下调TRPV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结肠高敏感小鼠直结肠部位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与针刺干预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用雄性C57BL/6小鼠,用酵母聚糖诱导内脏高敏感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设高敏感组(Z+C)、高敏感针刺预处理组(Z+A1)、高敏感针刺组(Z+A2)、盐水注射组(S+C)、盐水注射针刺预处理组(S+A1)、盐水注射针刺组(S+A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针刺后三里、上巨虚,直结肠部位TRPV1、NGF表达的变化,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脊神经节神经元TRPV1与植物凝集素B4(IB4)双标记神经元表达的变化。结果:(1)在直结肠部位Z+C组TRPV1、NGF的表达较S+C组明显增高,针刺后Z+A2组有明显下调趋势,而Z+A1组无显著性变化;(2)脊神经节部位Z+C组TRPV1及IB4表达较S+C组均明显增多,针刺后明显下调;(3)Z+C组IB4阳性神经元上TRPV1表达比率减7少,针刺后上调。结论:直结肠部位TRPV1、NGF参与针刺缓解直结肠高敏感效应,其效应与非肽能神经元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8.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晓佳  丁光宏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2008,28(3):207-213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组胺对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引起的类似针刺的镇痛效应,讨论穴位注射疗法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手针组和组胺注射组。大鼠左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制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各组痛阈变化,并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比较在"足三里"穴位注射100μg/mL的组胺溶液50μL和手针刺激20 min下的镇痛效应的差异性。结果:组胺注射和手针针刺,都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阈都有显著提高(P0.01)。组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组胺可以引起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与针刺类似的镇痛效应。以刺激肥大细胞为目的的新型穴位注射疗法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电针“足三里”穴区深筋膜肥大细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采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 ,在同一条件下 ,用乙醛酸 (SPG)荧光染色和吖啶橙 (AO)荧光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电针后肥大细胞 (MC)释放的物质是以胺类为主 ,能扩张毛细血管及静脉 ,通过神经体液对机体进行一系列的调节 ,而显示针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