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阳虚证理论源流久远,然至明清以后,众多医家对肝阴虚、肝血虚较为重视,而使肝气虚、肝阳虚的证候常被忽视,所用方药亦论述不足。本文结合肝的生理功能,总结肝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易于疲惫、肝经失于温煦以及易现寒热错杂之症等。《黄帝内经》“治肝三法”是历代肝病治法核心,同样适用于肝阳虚的治疗。本文阐述了以“辛、酸、甘”之气味配伍理论在肝阳虚证组方、治疗中的特点及应用。以柏子仁汤、来复汤、乌梅丸等三张代表性方剂为例,通过“辛、酸、甘”之组方原则分析其药物组成,既加深了对方剂功效的理解,也展现出肝阳虚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有益于指导临床辨证,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浅谈肝阳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医家及大量中医药文献对五脏阴阳、气血,虚实和治法之补泻论及颇多。然而对于肝脏,医家大多持“肝常有余”、“肝有泻无补”之说而强调肝气肝阳易亢易逆,肝虚多在阴血。历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论及肝阳,只有肝阳上亢、肝阳化风,从未提及“肝阳虚”。果真没有肝阳虚吗?其实肝阳虚证在古文献中即有记载,又被称为肝阳不足证、肝虚寒证、肝阳虚衰证等。本证常由肝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亦可由禀赋阳虚、年高体衰、情志所伤、外邪侵袭及他病波及。病机为肝阳虚衰,机体失却温煦而阴寒内生,气机升降失调。临床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功能低下及肝经、筋、爪、目异常。治疗宜温补肝阳,用温而不燥之品及补益肝体之药,并佐以疏肝之品。《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指出“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别”。肝阳虚证是确然存在的,其有独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而且已经受到了一些医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内经》肝阳虚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虚为病习以阴虚立论者殊多,而提及肝阳虚者鲜为少见。但有关肝阳虚的论述,白《内经》以来,历代皆有闭发,惟失于散在不成系统。近代有不少医家作过研究,有关专题研讨和治验报道,时有发表,对肝阳虚的证治进行了较深入阐析。笔者通过学习,受益匪浅。下面仅就肝阳虚证,略述管见,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肝虚为病习以阴虚立论者殊多,而提及肝阳虚者鲜为少见。但有关肝阳虚的论述,自《内经》以来,历代皆有阐发,惟失于散在不成系统。近代有不少医家作过研究,有关专题研讨和治验报道,时有发表,对肝阳虚的证治进行了较深入阐析。笔者通过学习,受益匪浅,下面仅就肝阳虚证,略述管见,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肝为五脏之一,肝病当有虚实。历代医家多认为肝病实多虚少,肝虚证亦是多阴虚、血虚而少气虚、阳虚。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而言,肝虚有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其治疗遵循"虚则补之";从药味的角度而言,补肝大体以酸味药补肝体,以辛味药补肝用,辅以甘味、苦味药。  相似文献   

6.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力 《河南中医》1998,18(5):266-267
肝虚为病,习以阴虚、血虚立论者多,而论及肝气虚、肝阳虚者少。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内寄相火,外应风木,体阴用阳,阳易亢动,阴易亏损,临证多见肝血虚、肝阴虚之证,然肝之阴阳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相互依存,既有肝脏阴血之不足,也有肝之阳气之不足。今就肝气虚...  相似文献   

7.
试探“肝阳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脏之病,均有气血阴阳虚实之别,肝脏当不例外。然肝阳虚一证,历代医家详论者不多,近代中医教科书也未予一定的地位,原因乃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所以当涉及到肝阳虚时,往往一笔代过。现本着对脏腑气血阴阳概念完整性的认识,在此对肝阳虚这一问题,不揣愚陋,教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医历代文献常以脾阳、肾阳概言肝阳,导致临床上肝阳虚证常被忽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本文介绍郑清莲教授活用逍遥散方论治肝阳虚经验。方法:跟随郑老临证学习,对肝阳虚证病机及临床特点分析,提出以逍遥散方论治肝阳虚。结果:肝气久郁,肝疏泄不及,阳气被遏,可致肝阳(气)虚。治疗上秉承《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之旨,以逍遥散方加减,其简明精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0.
补气法是补法之一,亦是临床治疗疾病常用方法之一。其方法是根据“虚则补之”“气虚宜掣引之”的原则而建立。补法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方法。适用于治疗虚弱的证候。但临床应用时,当辨清证候的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补法。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滋阴,阳虚助阳等。补气法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历代医家对气血非常重视,特别是清代王清任氏,强调指出:“治病之要诀,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