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出血热一病在发病机理上既不同于春季之风温、春温、温毒、温疫;又不同于夏季之暑病;秋季之湿温;也不同于冬季应冷反暖所致之冬温;唯与《温病条辨》一书所载的“伏暑”和《时病论》一书所述之“晚发”一证在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古籍中风温病与冬温病辨治规律的异同。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对温病古籍中两种疾病的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果:风温以风邪、温热、伏邪、误治等病因为主;病位多在肺;证候包括肺卫证、气分证、营血分证;其治法以清热解表宣肺为主,清法中孕有滋阴;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等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为治疗风温常用方。冬温发病以素体亏虚为基,又遇非时之气;病位多在里;证候包括肺热里证、营血分证、邪入肝肾证;治疗以清里热为主,阳旦汤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冬温的要方。结论:温病古籍中风温与冬温的辨治规律虽存在相同之处,但冬温病位较风温偏于里,偏于阴经;风温治疗以轻清宣解为主,冬温则以清里热为主。  相似文献   

4.
大叶性肺炎(以下简称肺炎)属祖国医学风温范围,是感受风热病邪而发生在冬春之季的外感热病。因发生的季节不同,故又有“冬温”与“风温”之称,从感邪性质,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方面来看基本是一致的。本文则结合临床谈一下对肺炎治疗的体会。我院内科病房自1977年7月至1980年1月共收治肺炎病人15例。入院时都具有典型的肺炎症状、体征及 X 线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病因病机痄腮在祖国医学属“温毒”范畴。好发于冬春季节。外因是感受风温时毒之邪,自口鼻而入,或感受风寒郁久化热;内因为积热蕴结。风热俱为阳邪,易壅阻少阳之经,阳明之络。足阳明之脉起于目内眦,上抵头  相似文献   

6.
刘兰林 《河南中医》1997,17(6):339-340
陈平伯为清代温病学家,其代表著作《外感温病篇》是论述风温的专书,陈氏对风温的治疗,紧扣病机,治在肺胃,清热,生津是最基本的法则,清热强调轻提外透,养阴以甘寒生津之品,并提示后注意风温传变迅速,要严密观察,及时投药,严防动风,内陷之变,其治疗学思想自成一家,简朴切实,至今仍有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文: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眼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苦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必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音释:灼音勺,烧灼。鼾音憨,卧时鼻息声大。溲音搜,即小便;失溲,即遗尿。痫音闲,病名,俗称猪癫。(?)(?)音契纵,即手足抽搐。难解之点: 1.温病与风温是否为两个平行的疾病? 2.风温是否由温病发汗而来? 3.温病有否可用汗法治疗的,属于那种温病,  相似文献   

8.
大头瘟证治     
大头瘟,始载《医方考》。其临床见症以“头面部肿大,目不能开”为特点。常由时行毒邪侵入肺胃,充斥头面所致,但多以“风温时毒”为主。因其头面肿势发展急剧,且变化疾速,故常有“大头风”、“风温时毒”之称。加之  相似文献   

9.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致之多种急性外感热病之总称。其特点为:1.以温热病邪为主致病;2.发热为其共有症状,初起即见热象;3.发病急,传变快,(?)伤(?),(?)厥;4.其中某些病种具传染性、流行性;5.各病种各具不同季节性。温病包括风温、春温、署温、湿温、伏署、秋燥、冬温、  相似文献   

10.
风温源流考     
风温是一种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季节,起病较急。作为温病的一类,其理论发展始终与温病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风温起源于《黄帝内经》,作为病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自此以降,日臻全面。本文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及治疗进行了全面考察,考究其源流,对于应对当今温热疾病频繁流行,研究温热病发展脉络规律,颇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冬温是指冬季感受非时之暖而即发的热性病。其症状与风温初起相似,本文通过对冬温病的分析,使之与风温、伤寒相区别,为遣方用药提供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谭继林 《陕西中医》1989,10(10):435-436
<正> 卞同琦老师是江苏省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在儿科的教学和治验中,颇具匠心,此整理其治疗小儿肺炎的经验,以飨读者。一、细审病机,切当立法小儿肺炎中医称为喘嗽,感受风邪、风温为其病因,病位在肺,联系心肝。肺气郁闭是病理演变之结局,痰热则为主要病理产物。宣肺、清热、祛  相似文献   

13.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14.
谈温毒三法     
<正> 温毒为时疫、时毒,也称瘟毒。清代雷少逸氏对温毒分为温毒发斑、发疹、发颐、喉肿四证,并认为温毒是伏气温病:“温毒者,由于冬令过暖,人感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表里皆热,又有风温,温病,冬温,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是病。近代孙纯一老中医对温毒分为风温时毒与湿温  相似文献   

15.
雷丰所著的《时病论》中春日外感病的理论及外感病的辨治具有临床指导性与实效性。分析雷丰对春日外感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从其治疗用方的方药组成、方义及功用进行阐述。雷丰认为冬日感受邪气感而即发,或邪气伏藏于机体至春才发;将春日之病划分为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5种,并分别论述。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用辛温解表、清热解毒、辛凉解表、清凉荡热、润下救津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治疗。所用方药不仅切中外感病各证的机制,还处处顾护津液,临床运用每收良效。  相似文献   

16.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见症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风温属新感温病的范畴,发病机理是风热病邪从口、鼻、皮毛而犯于肺卫,出现肺卫见症.  相似文献   

17.
湿性重浊、粘滞,故为阴邪。《内经》谓“秋伤于湿”,雷氏则认为“四时皆有湿病”。其《时病论》称“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有湿病”。故除在《秋伤于湿篇》中详述六种湿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外,并有风湿、霉湿、暑湿、湿泻、风温夹湿等散见于四季时病篇中,爰予归纳研讨。阐发病因病机一、推论时气阐明经旨:雷氏认为  相似文献   

18.
步晖  苏秀琴  伍永娟 《光明中医》2011,26(9):1903-1903
痄腮是由风温时毒所致的外感时行病。现代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易于流行[1]。学龄儿童多见,发病率较高,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 《新中医》1989,31(9):41-43
(从本讲开始,将温病之辨证论治,分为四讲)冬春两季感受风温邪气的外感发热病,名为风温。发于冬天的名冬温,发于春令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的名春温,辨证论治均可参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季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等病,可参考本讲的论述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理风温邪气为本病的致病原因。春季温暖多风或冬  相似文献   

20.
风温概述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二季,初起以肺卫症状为主,临证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症,属于典型的新感温病。一、古代医家对风温的认识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但这里所说的风温,从张仲景描述的症状来看,系指热病误汗所引发的变证,而非指新感温病,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