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属中医“喘证”“水肿”“心悸”等范畴。近年来对CHF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阳虚为主,亦有阴虚,标实以瘀血、水停为主,亦有痰阻。早期多为虚证,晚期因病理产物的产生而表现为虚实夹杂。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且以心、肾为主。每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致所伤等诱发。  相似文献   

2.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论述了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概况。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有瘀血、水湿、痰浊等,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以本虚为主,平衡阴阳、调理心脏之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脾肾着手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提出治法治则。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气阳亏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病位在心,与脾、肾密切相关。"补肾启枢"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通过补肾启枢、扶正祛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减少发病。本文旨在论述补肾启枢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认为补肾启枢治疗心衰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旭峰  单赤军 《河北中医》2001,23(12):909-9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收效颇佳 ,介绍如次。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 ,息息相关 ,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 ,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 ,心属火 ,脾属土 ,心脾乃母子关系 ,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 ,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缘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降浊 ,发挥中焦…  相似文献   

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其发病率高,预后严重,是造成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医典籍中无心衰病名,根据其症状,慢性心衰多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现代中医总体认为心衰的病因病机为心气、心阳亏虚,血脉瘀滞,最终导致水饮内停。治疗以益气温阳、  相似文献   

6.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的惊悸、喘证、瘀证、心水、心痹等范畴。有学者认为“心衰”L’J、“悸——喘——水肿联还”‘’‘作为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为妥.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因病机心衰的产生,主要由于五脏阳气虚弱,水饮瘀血互结而成,每以外感六淫病邪或过度劳累而诱发加重L’J.心衰与中医心肾在病理上有着密切内在联系,心肾虚报,水火逆乱,是心衰的主要病理,又是引起心气不足的根本,尤以心肾阳虚,水饮溢泛为其最基本病理,在心衰不同病理阶段,均可表现为心肾阳气虚衰的共同病机“〕。ZM证施…  相似文献   

7.
陈晓萍 《湖南中医杂志》2000,16(1):12-12,2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难以避免的结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按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水肿”、“喘证”、“心水”、“心痹”等范畴。笔者针对本病心肾阳虚证的病理特点,采用温阳益气利水之抗心衰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  相似文献   

8.
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概况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心衰则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及死因之一.西药治疗肺心病心衰因副作用较大而使其疗效受到一定影响,中医治疗本病则具有一定优势.兹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1 病因病机探讨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肺胀”、“支饮”、“心水”等颇相类似,其发生多是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结果.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最后病及于心;病机主要是痰浊、水饮与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为本虚标实、正亏邪盛之证.本虚乃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泛、痰阻等,涉及肺脾肾心.目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已基本形成共识,但认识上各有侧重,如洪氏认为痰瘀伏肺是本症的基本病机;樊氏则谓气虚阳微为本,肺气郁闭、痰瘀内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李氏认为本质的重点乃心肾阳虚、痰瘀阻滞;朱氏强调痰热搏结、阻塞肺管、气道不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杨氏认为本病以痰热壅肺、热瘀水停为主;张氏注重脾肾心阳虚水泛;而桑氏则认为肺络拘急、心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9.
梅国强教授致力于《伤寒论》研究数十年,理论修养深厚,临床造诣亦精,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之治疗,尤有独到之处,兹择要简述于下。1 益气养阴兼顾标本梅师认为,心衰虽云病位在心,实乃少阴为病,关乎心肾二脏,健则相互促进,病则彼此影响,故有言心衰不可舍肾之说。其病变总以心肾阳虚为本,轻则以心阳虚为主,肾阳虚次之;重则变化莫测,难以逆料。其证除心阳不振外,更多气阴两虚,且二者依阴阳互根之理,又可相互  相似文献   

10.
心衰辨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衰病名,出自《圣济》和《医参》。又名心阳不振、心气虚,或称心之“气力衰竭”。言气者为阳,阻是气之体,气是阳之用,而阳气不振,则心气虚。又气为力之本、功之根。故“心主动,志壹则动气也”。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则心力之内乏,乏久必竭,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气虚衰而竭,则血行不畅,引起机体内外局部的血虚和血淤病理状态。故《医方考》曰:“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医门法律》亦云:“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