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屡用小半夏汤,不仅辨证用于治疗饮呕,且对症治疗多种呕吐,使小半夏汤成为治呕之祖方。1.辨证施治——痰饮呕吐小半夏汤首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令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呕之证可见:呕吐清水痰涎、吐后不渴,肠间水声沥沥、脘痞纳呆,苔白滑,脉弦。属水饮内停,浸渍于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呕。治以和胃散饮降逆止呕,方用小半夏汤。其中半夏  相似文献   

2.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中对呕吐征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通过分析《金匮》对停饮呕吐的辨证论治,探讨其特点,希望能对停饮呕吐的证治研究有所帮助。《金匮》对停饮呕吐主要分为以下方证论治:1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气机上逆,症见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除用于停饮呕吐外,经过配伍可用于多种证型的呕吐,如治疗风寒挟混…  相似文献   

3.
郑齐  王加锋 《河北中医》2006,28(5):363-363
茯苓泽泻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第十八》:“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条是因胃中停饮,气机失和,上逆而吐。渴欲饮水是因为水饮困阻脾阳,脾不能输津上承,同时呕吐伤津也加重了口渴,患者因渴复饮,饮邪更盛,遂成更吐更饮,呕吐反复不止之  相似文献   

4.
日本汉方医学对五苓散类方的认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类方是指主治证为水饮内停,基本治法为利尿行水的一类《伤寒论》处方,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茯苓泽泻汤、小半夏汤、泽泻汤、茯苓饮、真武汤等。水饮内停的病证,中医有痰饮、水气之别,日本汉方医则概称为水毒。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无水分滞留的组织器官,由于体内水分的停聚和偏在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性之病理状态即为水毒。五苓散类  相似文献   

5.
呕吐是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常见的消化道反应,小半夏汤为止呕方之祖,由生姜、半夏两味药组成,我们根据放化疗引起呕吐的特点,随证加味,疗效较好。小半夏汤之主证为呕而不渴,胃有停饮,上逆作呕,本方有蠲饮止呕之效。根据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出现的症状,可随症加减。我们常用方为姜半夏12g,生姜  相似文献   

6.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组成。功能和胃止呕,引水下行。是治疗停饮上逆呕吐证的方剂。本方禀秋金收降之性,以能下达降胃安冲之半夏为主药。茯苓利小便,令水下行而痞消,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善理脾胃。生姜味辛性温,其辛散之力,善化痰理气,止呕吐,且能解半夏毒。故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和中温胃之剂。临床实践,本方应用不仅限于“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而擅长于治脾胃虚寒,寒  相似文献   

7.
呕吐是癌症患者化疗期间常见的消化道反应,小半夏汤为止吐方的基本方,由生姜、半夏两味药组成,临床中本人根据化疗引起呕吐的特点,随症加减,疗效较为满意。 小半夏汤之主证为呕而不渴,胃有停饮,上逆作呕,本方有蠲饮止呕之功效,根据癌症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可随症加减。我常用方为姜半夏15g、生姜10g、陈皮5g。呕吐伴头晕、心悸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者,为停饮较重,在上方中加苍白术各10g、泽泻10g、石菖蒲10g;若食入即吐、舌苔黄、脉数,为胃  相似文献   

8.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四方药的组成皆以姜夏为主,均具有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效,治疗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之呕吐,后世称之为《金匮要略》治呕四小方。但由于四方所发夏分量不同,生姜、干姜有别,故其所存证侯的病因病机,功效主治实有差异,小半夏汛重在于“降”;小半夏加茯苓汤重在于“利”,半夏干姜散重在于“温”;生姜半夏汤重在于“散”。  相似文献   

9.
正《伤寒论》第74条曰:"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称为水逆证。其形成多由于患太阳病汗不如法,致邪气入里,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饮邪内停,水气犯胃,胃失和降,饮水拒而不受,则饮入即吐;膀胱气化失司,开阖不利,则小便不利[1]。1五苓散方义五苓散为治疗水逆证之名方,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5味药物组成,以"令"水行,故以之为名[2]。  相似文献   

10.
【溯源】太阳蓄水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病篇,霍乱篇中详细论述了本证的病因脉治。如太阳病篇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