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心与诸窍关系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窍 ,《说文》曰 :“窍者 ,穴也 ,空也”。《正韵》曰 :“空 ,孔穴也 ,通作孔”。窍即孔穴之意。《内经》认为 ,外在诸窍与内在五脏关系密切。如《灵枢·脉度》说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皆有开窍之处 ,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肝……在窍为目 ;心……在窍为舌 ;脾……在窍为口 ;肺……在窍为鼻 ;肾……在窍为耳”。说明了脏与窍之间相对应的生理病理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内经》虽将七窍分属于五脏 ,但又强调“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 ,心在主管诸脏的同时 ,亦掌管与脏相关诸窍 ,因而 ,除舌 (口 )窍…  相似文献   

2.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3.
认为寻常型痤疮(痤疮)基本病机为卫阳郁闭、毛窍不通,热邪内蕴、血热瘀滞,选取开腠理、清内热的中药组方内外合治,结合刺络放血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心开窍于耳”,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却谓:“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究竟何为心窍呢?所谓“窍”,《说文》曰:“窍者,穴也,空也。”《正韵》曰:“空,孔穴也,通作孔。”可见窍乃孔穴之意。  相似文献   

5.
风轮乃角膜也 ,是眼球最重要部分 ,也是视觉的必经之路 ,在眼球的最前面。《审视瑶函》曰 :“白睛内之青睛则属肝木。应东方 ,甲乙寅卯也。木在时为春 ,春生万卉 ,其色青莹。目能监视 ,故目为肝木之窍。肝木主风 ,故曰风轮”。《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曰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眼为肝之窍 ,肝的气血充沛流畅 ,则能精明视物。肝有藏血主疏泄之功 ,喜条达 ,若肝血不足 ,肝气不和 ,则眼不明 ,视物昏眩 ,甚至不能见物 ,如视瞻昏渺、青盲以及很多的…  相似文献   

6.
<正> “肺为涕”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明确提出了五脏所化之液,肺液化为涕。“肺为涕”的“涕”,历代医家均指鼻涕而言,如张景岳说:“肺为涕,涕出于鼻,肺之窍也”(《类经》),《中医学基础》亦认为:“由于涕润鼻窍,鼻为肺之窍,故涕为肺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著作汗牛充栋,各家学说异彩纷呈,有“心开窍于耳”之说,亦有“肾开窍于耳”之论。笔者认为,前者所言“神”也,后者所论“髓”也。而“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艺海”,故日“脑开窍于耳”。1 “心开窍于耳”析《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明确指出耳不仅是肾之窍,而且也是心之窍。持此说者认为,心主藏神,而  相似文献   

8.
痤疮俗称粉刺,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其病因一般认为内分泌障碍,如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细菌感染,如痤疮棒状杆菌的寄生;代谢紊乱,如脂肪分泌旺盛,游离脂肪的增加;胃肠功能障碍等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已有关于“痤疮”的记载。《医宗金鉴》有“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疼,破出粉刺或结胥”之记述。笔者在89年3月至90年3月间,采用挑背疗法治疗190例痤疮,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生物钟紊乱影响了内分泌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紊乱;增加细胞因子的分泌,产生了促炎症反应;情绪恶化等,促使了痤疮的发生。中医认为改变生物钟,改变生活的规律,导致肝阴受损,情志失调,损及它脏,脏腑功能紊乱,湿、热、痰、瘀乃生,发为痤疮。中医与现代医学均认为生活规律紊乱可致成年女性痤疮。治疗离不开“疏肝补肾、养阴退虚热”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0.
笔者引用文献结合临床实践 ,阐述“毒之化必由脓”之义 ,指导疮疡证治。毒邪壅滞 蕴结成疡1 .寒邪客居 ,营气受损 ,气血壅郁 :《内经》曰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 ,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 ,不得复反 ,故痈肿。”又曰 :“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成痈肿”。禀赋不足 ,风邪寒毒 ,痰浊湿气入侵经络 ,营气受损 ,则局部血脉凝泣 ,血凝则气滞不行 ,气血蕴结成患。“痈肿”是疮疡形成的征象 ,如瘰疬、流痰、附骨疽等。2 .脏腑失调、饮食内伤、毒邪蓄积 :《外科秘录》曰 :“五脏六腑各有经络 ,脏腑之气血不行 ,则脏腑之经络闭塞不通 ,则外…  相似文献   

11.
病在下窍上宣肺属于下病上治范畴,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主气血津液之行,倘肺气郁闭,气血津液滞而不行,在下之窍亦会闭而失其通泄之常度。凡下窍闭塞不通之疾,如魄门、溺窍、精窍之窍机闭而不开,皆可依开宣肺气之法以论治。如溺窍闭而不开,可借“开南牖以求北风”之法以治,实为宣肺气以通利溺窍之法;魄门闭塞不通,可用开提肺气以通魄门之法以治;男子精窍不启,可取开肺气以启精关法以治;女子精窍不通,可施宣肺气以通胞脉之法以治。病虽有三窍之不同,法可取上宣肺气之一谛,皆是病在下窍上宣肺之理哉。  相似文献   

12.
任昌伟 《河南中医》2005,25(3):60-60
现代医学认为 :“中枢神经系统失调和内分泌腺体的萎缩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对肾实质和肾阴、肾阳的研究表明 :肾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有关。这与祖国医学肾虚是衰老主要原因的论述是一致的。肾者“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五脏六腑之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精化为气”。张景岳注曰 :“精化为气是调元气 ,由精而化也。”阴精可以转化为气 ,为人体元气之根。所以老年之证 ,无论生理性的变化 ,还是病理性的致损 ,总以肾之精血亏耗 ,脏阴之损害为先 ,这是导致老年性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老年气虚 ,是由于…  相似文献   

13.
升清降浊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法治疗便秘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我们认为在肺、脾、肝、肾四脏。1 1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 ,主宣发肃降 ,肺实气壅 ,气机郁滞或肺虚气陷 ,升降失调 ,致清阳不能升 ,浊阴不能降 ,从而影响大肠传导功能 ,形成上窍塞而下窍闭。1 2 脾主升 ,胃主降 ,脾胃互为表里脾喜阳 ,胃喜阴 ;或感受外邪 ,或内伤湿邪 ,脾胃阴阳失调 ,则脾升胃降机能失常 ,脾气不升 ,则生胀 ,浊气不降 ,则大便秘结。《内经》中就认为 ,便秘与脾受寒湿侵袭有关。如《素问·厥论》云“太阴之厥 ,则腹胀后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太…  相似文献   

14.
江心镜老医师,是我县名老中医,行医五十余载,冶诸家于一炉。尚谓:窍者,孔穴也,如人体口、眼、耳、鼻、喉、二阴,乃至汗孔、脐等诸窍皆似脏腑之门窗,一有不利,六淫之邪必干扰之;反之“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启闭失常。所以调九窍之启闭实有利于扭转病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相似文献   

15.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中药针对病位与病理发展趋势 ,纠正脏腑的功能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或因势利导 ,以助驱邪的特性。自形成理论以来 ,已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之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升降浮沉理论的起源升降浮沉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表明清阳与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 ,在病理状态中 ,由于阴阳反作 ,气机升降出入紊乱 ,导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  相似文献   

16.
强建华 《河北中医》1999,21(4):223-224
王湘主任医师系南京市名老中医,从医40余年,经验丰富,尤善耳鼻喉科。兹将其治疗耳鸣耳聋的经验简介如下。1 风邪闭窍,治当疏风散邪《温热经纬》曰:“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呼听。”《医学入门》曰:“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耳与肺的关系密切,故风邪入侵,首先犯肺,而致肺之经气痞塞不宣,蒙蔽清窍,出现耳闭塞不适、耳鸣耳聋等症状。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此类病人一般有外感症状。王老治疗邪闭耳鸣、耳聋,以疏风散邪为法,常投银翘散合通气…  相似文献   

17.
<正> “血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中。《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何谓“血室”?历代医家解释颇多。一者认为是冲脉,如《女科经论》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布面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二者认为是肝,如《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曰:  相似文献   

18.
皮肤衰老中医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衰老 ,是生命不可避免、难以抗拒 ,但可以延缓的生物学过程。中医认为 ,衰老的机理不外乎正虚邪实 ,以正虚为基础 ,以邪实为主要因素。皮肤作为机体表层器官 ,显示着衰老的整个过程 ,尤其是面部皮肤更是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外在体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诸阳之会 ,皆在于面……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心 ,其华在面”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灵枢·五色》及《素问·刺热篇》更是分别把面部的相应部位分属于五脏。由此可见 ,…  相似文献   

19.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证状,临床较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王冰注:“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现在有关著作亦多谓口苦多属肝胆有热。口苦属实者固多,但属虚者亦屡有所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  相似文献   

20.
三焦及其功用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都曾研究三焦 ,三焦到底是什么 ?其功用如何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似乎认为三焦如同沟渎 ,属于泌尿系统。《难经·三十一难》则说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 ,气之所终始也”,又好像将其视为消化系统。一曰“三焦有名无形”,又曰“三焦有形如脂膜”。到底有形无形 ?还有言三焦为“孤府”,又有言“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既然是“孤”,何来上中下之分。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1 三焦即一焦、一元《中藏经》明确指出“三焦者 ,人之三元之气也 ,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