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针“足三里”穴肥大细胞脱颗粒对垂体CATH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悬灸"大椎"穴不同灸量对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激肽A(NKA)、神经激肽B(NKB)、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哮喘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机制以及最佳灸量。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悬灸15min组、悬灸30min组、悬灸60min组、悬灸90min组。于第1天、第8天腹腔注射致敏混悬剂1mL,第15天开始用1%卵白蛋白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激发哮喘,每日1次,每次20min,共14d。21d后,温和灸"大椎"穴,各组悬灸不同的时间,共治疗7d。运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大鼠BALF中的NGF、SP、CGRP、NKA、NKB、pERK等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相关因子的含量。结果:模型组BALF中NGF、SP、CGRP、NKA、NKB、pERK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4个治疗组BALF中NGF、SP、CGRP、NKA、NKB、pERK含量较模型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悬灸15、30、60min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悬灸时间的延长,各指标变化更加明显;悬灸60min组与悬灸90min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灸"大椎"穴通过降低大鼠BALF中NGF、SP、CGRP、NKA、NKB的含量来减轻哮喘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其信号转导可能通过ERK细胞外信号转导途径;随着灸量的增加,对哮喘大鼠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也在增加,艾灸60min是饱和灸量,而90min的治疗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悬灸"大椎"穴治疗哮喘的细胞免疫调节机制。方法:悬灸大鼠"大椎"穴,运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后大鼠血清中的IL-4、IFN-γ、IgE含量,用IFN-γ/IL-4比值来反映Th1/Th2的变化。结果:治疗组IL-4、IgE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IFN-γ/IL-4的比值也有显著的变化(P<0.01)。结论:悬灸通过抑制IL-4分泌、减轻IgE炎性反应、提高IFN-γ/IL-4水平来改善哮喘细胞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4.
紫癜灵对大鼠颅骨肥大细胞脱颗粒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机体,当肥大细胞受到刺激时,颗粒移至表面,分解并释放出多种活性介质.实验证明,紫癜灵各剂量组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从而达到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色甘酸钠(SCG)穴区注射后大鼠穴区肥大细胞(MC)及痛阈值变化。方法:大鼠左足三里穴注射SCG后再给予电针刺激,比较各组大鼠实验前后痛阈值;穴区组织做冰冻切片、组化染色,观察穴区MC形态学改变。结果:SCG+电针组大鼠痛阈差值、MC数均显著低于电针组、正常组;SCG+电针组大鼠MC脱颗粒率显著低于电针组。结论:SCG具有抑制电针促穴区MC数增多和脱颗粒的作用,并使MC参与的电针镇痛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6.
藿香正气水阻断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肥大细胞与经络现象的关系,本实验对大白鼠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后,取穴位处深筋膜、垂体前叶组织和血液,分别制成荧光染色标本、电镜标本和ACTH 放射免疫分析法血浆标本。结果表明:电针可使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垂体ACTH 细胞的结构变得明显活跃,血浆 ACTH 含量升高。向大白鼠腹膜腔内注射色甘酸钠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再行针刺,垂体 ACTH 细胞的结构及血浆 ACTH 含量均有变化但不如单纯电针变化显著。根据本研究提出:电针后肥大细胞脱颗粒与垂体 ACTH 细胞有伴随相应一致变化的新见解。电针——肥大细胞——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机体的调整作用密切相关,通过经络——神经体液机制来调整机体相应的功能状态。为中医经络气血的物质基础及理论提供了实验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体表穴区贴敷青鹏膏剂后,大鼠穴区内肥大细胞(MCs)的分布以及数量和脱颗粒的变化,了解穴位贴敷对皮肤组织的影响,研究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机理。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电针组(B组)和青鹏膏剂贴敷组(C组),每组10只。干预组动物给予青鹏膏剂贴敷或电针刺激7 d后,分别取3组动物的"大椎"穴区皮肤组织块做冰冻切片,经亚铁氯化铜法示乙酰胆碱酯酶并甲苯胺兰复染,比较3组"大椎"穴区组织MCs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的差异,研究穴区内MCs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各组"大椎"穴区真皮、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中都分布着大小、数量不等的MCs,以皮下组织层分布最为广泛,多沿神经或血管分布。与A组比较,青鹏膏剂贴敷组穴区组织局部MCs数量及脱颗粒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鹏膏剂穴位贴敷能够明显引起皮肤组织内MCs数量增多及脱颗粒,有促聚集作用,是穴位贴敷与经络、药物协同增效的可能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并发症,不仅容易导致产后泌尿系感染,还可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了产妇的痛苦.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取电针结合艾条悬灸治疗产后尿潴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大椎”“命门”穴后下丘脑CRH、血浆ACTH、血清Cort、TNF-α含量的关系,分析电针不同穴位对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大椎”组、电针“命门”组。观察电针对关节炎症局部及下丘脑CRH、血浆ACTH、血清Cort、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大椎”组、“命门”组经治疗右后足足爪肿胀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极明显降低(P<0.01),“大椎”组下丘脑CRH含量、血清Cort、TNF-α含量,“命门”组血清Cort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CRH、Cort等应激相关因子的调节,减轻疾病应激程度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经络穴位与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迪  丁光宏  沈雪勇  姚伟  林俊 《针刺研究》2005,30(2):115-119
本文研究了经络穴位与肥大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所存在的相关性,为探讨经穴处的物质基础及针刺疗效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文中结合了肥大细胞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的相关资料,对近年研究针刺在经穴处引起肥大细胞效应的有关文献加以回顾,认为肥大细胞沿经线富集,针刺经穴后促使其释放介质与针刺疗效作用机理之间存在可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针刺耳"胃"穴及体穴"足三里"治疗实验性胃溃疡过程中,穴区内肥大细胞(mastcells,MC)的分布和功能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后2组首先在胃窦前壁肌层与浆膜层之间注入0.05ml20%冰醋酸制作胃溃疡模型,电针组在造模后连续7d电针(2/15Hz,1mA,30min)胃溃疡大鼠耳"胃"及"足三里"穴。取耳"胃"及"足三里"穴区组织恒冷箱切片,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用甲苯胺兰复染,显示皮肤真皮层MC的分布、数量和脱颗粒情况;取胃窦前壁含溃疡的胃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电镜下观察胃窦前壁黏膜层的形态变化。结果:对3组大鼠的穴区真皮层MC进行对比观察,其中模型组MC总数量均明显多于电针组和对照组(P<0.01);模型组MC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电针组与对照组,电针组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多于对照组,3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胃壁黏膜面光滑无变化;而模型组胃窦壁黏膜面有很明显的溃疡缺损,并已超过黏膜肌层;电针组胃窦壁黏膜面稍有缺损,尚未达黏膜肌层。结论:耳穴、体穴区组织内MC的总数及脱颗粒率的变化不但可反映胃溃疡的严重程度,还与针刺耳穴及体穴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大椎"命门"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椎组、命门组、尾部中点组,每组8只,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电针"大椎"命门"及尾部中点,每次20min,隔日1次,共8次。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足跖肿胀度,使用MTT比色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白介素(IL)-2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大椎组、命门组的T、B淋巴细胞增殖率,脾IL-2活性,血清IL-2含量及尾部中点组T、B淋巴细胞增殖率,脾IL-2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大椎组血清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降低(P<0.05),大椎组脾IL-2活性及命门组T、B淋巴细胞增殖率,脾IL-2活性与尾部中点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电针通过对T、B淋巴细胞增殖率,IL-2,TNF-α的相互调节,起到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何俊娜  罗明富 《针刺研究》2007,32(3):214-216
本文根据近期国内外对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的研究进展,及其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研究报道,在阐述MCs的形成、分布、分型、形态学特征、脱颗粒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针灸效应与穴区组织内MCs的数量、脱颗粒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循经感传的作用机制。综述结果表明,MCs作为穴区组织的特征成分之一,与针灸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MCs通过对神经、免疫、循环等系统的影响,参与机体生理和病理的调控过程。本文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和探索MCs与经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Zhang W  Chen MR  Xiong J 《针刺研究》2012,37(3):202-5, 217
目的:通过观察悬灸"大椎"穴不同灸量对哮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哮喘的细胞免疫调节机制以及最佳灸量。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治疗组1(悬灸15min)、治疗组2(悬灸30min)、治疗组3(悬灸60min)、治疗组4(悬灸120min)。哮喘模型采用腹腔注射致敏混悬剂并雾化吸入卵蛋白的方法制造。悬灸大鼠"大椎"穴,每日1次,共治疗7d。运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大鼠血清IL-4、IFN-γ、IgE含量,计算IFN-γ/IL-4比值。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L-4、IFN-γ、IgE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经过艾灸治疗后,各治疗组IL-4、IgE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IFN-γ/IL-4的比值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组4IFN-γ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2与治疗组1相比,IL-4、IgE含量显著降低(P<0.05),IFN-γ/IL-4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3与治疗组2相比,IL-4、IgE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IFN-γ/IL-4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4与治疗组3比较,各指标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悬灸"大椎"穴通过抑制血清IL-4的分泌,减轻IgE的炎性反应,提高IFN-γ/IL-4水平,从而改善哮喘细胞免疫机制;随着灸量的增加,对哮喘大鼠细胞免疫机制的改善作用也在增加,以艾灸1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组(观察组)30例、悬灸非热敏化大椎穴组(对照组)33例及药物组33例。观察组取热敏化大椎穴,行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取非热敏化大椎穴,行悬灸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颈痛颗粒治疗。观察3组治疗15 d前后临床症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含量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3种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观察组疗效最优(P0.05);3组治疗后血清Hs CRP及IL-8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及药物组(P0.05),对照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比悬灸非热敏化大椎穴、口服颈痛颗粒疗效优,该法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病变部位炎症因子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灸天突穴治疗慢性单纯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慢性单纯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灸天突穴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灸天突穴是一种治疗慢性单纯性咽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加悬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悬灸百会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悬灸百会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