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沙明波  杨白燕 《河南中医》2012,32(11):1534-1534
目的:观察阳明经筋排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3例.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33例,采用阳明经筋排刺治疗,得气后留针30 min,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2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6%.结论:阳明经筋排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毫针针刺结合经筋推拿法治疗蛇串疮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毫针针刺穴位结合手、足阳明经筋推拿方法治疗。结果:治愈11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84.62%。结论:毫针针刺结合经筋推拿治疗蛇串疮性面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周志杰主任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姚益龙  张福会 《陕西中医》2006,27(5):583-584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口眼斜”。此症系由劳作过度,或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或痰瘀湿邪流注面部经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筋肉失于约束,弛缓不收而发病。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症状,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  相似文献   

4.
介绍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梁教授认为面瘫病位在太阳、阳明经筋,经筋失养是面瘫的基本病机。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阶段,从调理经筋整体入手。急性发作期经筋浅刺以驱邪外出为主,恢复期经筋透刺以益气养血、疏调经筋为主,后遗症期以经筋浮刺、排刺和刃针松解为主以揉筋解痉。每阶段运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协同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康复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化分期论治,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6.
电极板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极板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042500山西省安泽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李勇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发于青壮年。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之脉而发病,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面肌纵缓不收。近年来,笔者采用电极板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膝骨关节炎患者经筋病变分布的基本规律。方法选择23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253个患膝,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统计经筋病灶点在膝关节周围出现的部位及频次。结果在病灶点的分布上,足阳明出现的总频次占39.1%,其中单一足阳明经筋型占23.3%,复合型占48.5%。足太阳出现的总频次占32.4%,其中单一足太阳经筋型占21.3%,复合型占44.5%。足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病变占14.6%,单一足三阴经筋型占15.0%。结论对于足阳明、足太阳经筋型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应该多从"筋"论治。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喁”、“中风”、“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本人经十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为理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又称为"贝尔麻痹"。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吊线风"。中医学认为当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时,风寒或风热趁虚侵入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肌肉失于约束,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则发为面瘫。西医学认为,由于风寒致面部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从而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西医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1]。中医学则以针刺为主,结合拔罐、刺络放血、温针灸等方法,可取得较好疗效[2]。而刺络拔罐在周围性面瘫方面的疗效目前说法不一,故本文将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失疏泄与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是指以口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灵枢·经筋》中已有记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这说明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筋发生病变,可以表现为面瘫的一些症状。一般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筋脉失养,风寒之邪侵袭所致。但是,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很多面瘫发病与情志失调有很大关系,患者来诊时常常自诉因“生气”或“发脾气”后不久发现嘴歪了。在此种没有明显的感受风寒病史的情况下出现的面瘫,“风寒侵袭”也许并不能成为主要病因,罪魁祸首当属“生气”或“发脾气”等情志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90年代至今的周围性面瘫中医药治疗的方法选择、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经络腧穴运用、治疗时程的特点,总结其总体趋势和不足。方法:回顾1991年6月-2012年12月之间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文献,计算各种治疗方法、中医辨证、经方运用、经络腧穴、治疗时程选择的文献频数,统计分析其总体趋势。结果:中药内服、针灸(包括电针)及与西药同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占的比重较大;急性期面瘫仍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并分为风寒和风热,其中风寒略多于风热;针灸治疗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禾髎、合谷;足少阳胆经阳白;足太阳膀胱经攒竹;手少阳三焦经丝竹空、翳风;手太阳小肠经颧髎;足阳明胃经下关、颊车、地仓;足厥阴肝经太冲;经外奇穴鱼腰、太阳、牵正。99.46%文献报道中针灸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或隔日1次,78.49%的文献报道该病在30~45天痊愈。结论: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药治疗呈现以中西药物内服、针灸火罐并举的特点,该病的辨证在急性期以风寒和风热外袭为主,慢性期以气血不足为主;方药的选用以经方为主,其中牵正散是最主要的方剂;针灸所用经络以面部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的穴位为主。针灸治疗频率以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为宜,该病大多数在30-45天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经远端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循经远取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用电针治疗面瘫68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7.1%.结论:本法治疗面瘫有较好疗效,并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近10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诊疗情况,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治疗多为针刺、灸法等其他方法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较有效,但偏于临床且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择面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4例,采用透刺经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结果]透刺经筋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透刺经筋法治疗面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透刺经筋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血清SOD、NO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片和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透刺经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面神经功能(H-B)量表、面瘫(Portmann)评分量表、血清SOD、NO、IgM、IgG、IgA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93.18%)高于对照组(77.27%)(P<0.05); 治疗前两组FDIP、FDIS、Portmann、H-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DIP和Portmann升高、FDIS和H-B降低(P<0.05),观察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M、IgG、IgA水平均降低,SOD和NO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水平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经筋法可以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修复表情肌张力,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从经络理论及现代医学生理组织学方面论述拔罐疗法的机理,探讨在面瘫治疗中运用拔罐疗法的时机、部位、手法、禁忌症等。  相似文献   

17.
18.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面瘫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而发病.笔者认为面瘫的主要病因病机应当是阴血亏虚,阳明、少阳络脉空虚,肝血不足,失于荣养,而又复感风寒之邪,致经气阻滞,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在治疗上要调节任督阴阳,取穴上要始终针四关,并注意慎用灸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提出中医药辨证论治及中药塞鼻外用的方法共同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通过3例病案说明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